□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 张洪峰
摘要:山西工业遗址,许多都知名度较低,大众了解较少。位于新绛县的大益成纺纱厂旧址不仅仅是工业遗址,还是革命文物。本文对遗址的历史、布局、建筑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来探究大益成纺纱厂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纺纱厂、革命、建筑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古交镇桥西村,南北长约287米,东西宽211米,平面呈梯形,占地面积57041平方米。现存建筑30余处,大体分为四个部分。距今已有129年的历史,是山西地区最早开办的纺织企业,是山西近代工业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见证。2016年6月6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底,山西省文物局将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纳入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航拍图
一、工业历史沿革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的双重属性使其历史沿革存在不同的历史脉络,下文分别就两条脉络进行梳理。旧址距今近一百三十年,跨越了三个世纪,经历了封建王朝末期,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同时也经历了清末的绛州纺纱厂到现在的山西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的七次重大变革。
绛州纺纱厂时期:胡聘之(字蕲生,湖北天门竟陵人,是洋务派主将)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就任山西布政使,开始谋划建造山西的近代工业。1894年,成立山西招商局。之后开始筹划新建纺织厂,地址选在了降州(今新绛)地区。经朝廷批准后,开始募集资金,准备建厂。随着甲午战争的爆发,建厂的事情被迫中止。甲午战争后,因巨额赔款致使朝廷财政困难,洋务派提出新建工业来增加税收的建议,获得了朝廷的认可。1896年,胡聘之在此背景下,为了新建几处工业企业再次向朝廷上书,其中就包括之前停办的纺纱厂。之后久经颇多波折,终于在1898年春,胡聘之派广东人李某在原先选定的厂址绛州开始了筹建工厂。同时经过考察用22万两白银从国外购买全套的纺织设备。由于当时的交通运力的落后,致使到达天津的设备,因笨重无法运送。建好的工厂无机器设备,无法正常开工。新成立的降州纺织厂就这样陷入了停滞状态。
新绛工艺公司时期:降州纺织厂一直到1905年后才有了转机,当时在全国都开始抵制洋货。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市场上的本土制造的布匹逐渐开始畅销。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资本开始关注工厂建设,并广泛投入到其中。当时绛州纺纱厂由山西商务局全盘接管,稷山人薛见山计划进入纺纱市场,受资金限制于是接手纺纱厂利用原有厂房重新开办了新绛工艺公司。工厂的主要产品为布匹,但是产能不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纺织行业受到了国际市场的冲击,新绛工艺公司经营不善破产倒闭。
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时期:1924年,商人李通(字子中,新绛县泽掌镇程官庄村人)有意在新绛建纱厂,由于资金不足,在新绛设立筹建处,期待当地人士入股(每股100银元),前后两年的时间认购仅有二千余股,与期望的建厂资金还有很大的出入。之后寻找了合作伙伴鲁连城(河南武陟县人),二人共同出资新建工厂,由李通负责生产经营,成立了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工厂在创立初期设备有限,依据记载当时有纱锭6048枚,四百马力双缸引擎一部、丈二元车一部、十字牛头刨一部、钻床一台[1]等设备。因当时纺织品在国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寻找到了合适的销售路径,仅一年时间公司就收回了全部成本。见利益如此巨大,李通决定扩大产能,追加投资40万,使纱锭规模达到10080枚,同时把公司交给了儿子李作霖经营。随着产能的扩大,逐渐新增锅炉、发电机、车床等众多设备,工厂的工人达到近二千人。
公司开办的头三年,赚到了巨额利润。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李通决定出资120万新建分厂。新厂建好后,有八千多枚纱锭,织布机四百余台,同时为了生产布匹新增线锭近千枚。据记载:年产棉纱14980件、棉布197266匹、合股线811件。其产品有:三麟牌14、16、20、22支的棉纱;彩三麟牌双股和三股棉线;三风牌12磅市布;太公牌、雁塔牌11、13、18磅的棉布[2]。在抗战前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达到了鼎盛时期,产品颇受市场欢迎,全国多地均有销售。
日军管理三十三厂:1938年3月,日本侵略者占领新绛。第二天,日军开始出动军队接管各类工厂,占领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日军管理三十三厂。同时为了监控厂区在墙体加装电网、新建炮楼,设置岗哨。日军为了控制工人,对每一位工人进行全面清查,让没有发现问题的工人继续工作。为了全面控制工厂的生产,将工厂的管理人员全部换成了日本人,并对工人实行了严重的压榨与迫害。日军在投降前对工厂进行了破坏,以至于收复新绛后,工厂受损严重,无法进行生产。
新绛三林纺织厂时期:1947年4月7日,解放军进入新绛县城。经过一系列的整治后全县逐渐安定,军区后勤工业部经过研究调查决定将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的“临汾克难纺织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旧址。从1948年中至1949年初,搬迁工作历时近半年,工厂并没有沿用原来的名称,更名为新绛三林纺织厂。新厂的产品主要为军用纱布(绷带),同时生产部分民用棉纱。
新绛纺织厂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西省委、省政府为了扩大民用纺织品的生产经讨论决定投资480万元旧币(1元新币兑换10000元旧币),对新绛三林纺织厂进行重组扩建,新工厂定名为晋南纺织厂。对现有建筑进行修复并依据计划新建厂房,购买了新的生产设备,前后经历一年多的时间于1951年6月底具备了生产能力。1951年12月20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仪式。1952年,山西省纺织公司决定更换厂名,将“晋南纺织厂”更名为“新绛纺织厂”[3]。
山西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时期:二十世纪末国内实行了改革开放,公司于1997年实行了改革,9月26日注册为山西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公司依然在不断前进。目前而旧厂区的生产设施已经搬迁出,并对旧址进行整体保护。
二、革命历史
大益成纺纱厂的革命历史始于榆次晋华纺织厂大罢工。在邓国栋等人的领导下,晋华纺织厂工人举行了震惊全省的大罢工。大罢工从1926年7月中旬至8月26日,历时40天。为了阻止大罢工,当地军队向罢工的工人发动武装袭击。之后当地党员及部分团员、积极分子等100余人分别转入到雍裕纱厂和大益成纱厂进行躲避。经过党员同志们的不断努力,同年秋,在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中共新绛大益成纱厂支部。同时将具有进步思想意识的工人聚集起来,创建了“青年读书会”,开办了“工人夜校”,借此向广大的工人群体,传播马列主义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逐步引导工人觉悟。读书会及夜校前后开办一年多,参与工人100余人,发展了党员,培养了骨干,纱厂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组织的活动地。次年初,随着纱厂党组织的不断壮大,工人们逐渐加入工人运动中,经上级党组织研究决定,成立中共新绛县支部。时任中共山西省委巡视员、山西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的王世益于1927年5月来新绛调研,当时工人正筹划准备开展大罢工。王世益随即给予大力支持,并进行了具体指导。[4]7月下旬历时9天的大罢工以工厂满足工人的要求胜利结束。
1931年12月12日,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大益成纱厂工人和县城学生联合会在文庙舞台召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大会”,尔后举行了爱国示威游行。[5]1933年至1936年大益成纱厂发展多名党员,扩大了党在纱厂的影响。1937年9月,新绛牺盟分会和新绛地下党组织动员工人、农民和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开展抗日斗争,成立了新绛县人民抗日武装自卫队,兵员主要来自“大益成”工人。1938年3月,根据牺盟会决定,将“失业工人救国会”改为工区(也叫特别区)。1937年至1946年,党组织与牺盟分会先后组织大益成纱厂、雍裕纱厂1000余名工人、绛垣中学学生100余人参军。
三、建筑选址和布局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的位置是由当年胡聘之精心挑选的。厂址东临汾河,西靠翠峰山,依山傍水,交通便利。依据文献记载,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新绛,早在周代,水路交通就有了一定的规模。到了唐代,当地陆地的交通条件在当时便已经非常便捷。随着山西票号的兴起,至清代,在新绛城内就有票号二十多家,以此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新绛交通在当时已相当发达。此外,新绛的气候条件比较好,雨水充沛,土壤肥沃,是山西的主要产棉区,可以保证部分生产原料的供应,这也是在此选址建厂的重要原因。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坐南朝北,南北比东西长约70余米,平面呈梯形,占地面积5.7万多平方米,旧址上保留着大益成纺纱厂时期的办公、仓储、厂房、动力车间等各类建筑,建筑总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当时依据不同的功能将工厂划分为办公、动力、织造、纺绩、材料放置五个区域。织造部与纺绩部位于工厂的西面,是制造区域,所有产品均从这两个部门生产。为生产提供动力的动力车间位于其东南侧,当时的动力以蒸汽为主,为了方便提供蒸汽与排除废气,在动力车间旁修建了烟囱、水塔等建筑物。办公区位于工厂的北侧,材料放置位于厂区的东北侧。整个厂区以制造区域为核心,其余区位分布在其周围,并由一些管道等设施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的生产体系。
办公区留存“大益成时期”四合院一座,办公区现存有北房、北房东西耳房、南房、东厢房、西厢房、亭子、水牢(日寇占领时期修建,位于北房地下)等建筑;动力区为旧址的核心部分,现存大、小机电房,锅炉房,水塔,烟囱,烟囱北小院等建筑;原织造部建筑已全部无存,后新建纺纱部车间;纺绩部仅存原车间山墙(锯齿墙),车间办公室,空调组院西房,空调组院南房等建筑;材料放置区现存装卸工宿舍,消防房,原澡堂及遗址墙等建筑。
四、建筑特色
旧址当年建设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很多影响,其主要目的是生产,整体是以实用性为主的设计思维建造的。建筑风格以中西相结合为主。办公区的建筑样式以中式建筑为主。除北房东、西耳房为平顶外其余建筑采用硬山样式,为前后双坡顶,檐下保留有装饰的作用斗栱。窗檐为拱券形,窗户为现代化的玻璃窗,与建筑并无突兀之感。其余区域的建筑多为桁架结构,依据不同功能建筑体量也差别较大(如体量较大的锅炉房与机电房),屋顶多采用双坡人字顶,部分建筑为采光与通风考虑设置了天窗。
旧址内,留存最久的建筑应为1898年厂区初建时的烟囱。与现代常见的圆柱体烟囱不同,烟囱为八角形,内切圆最大直径约为6米,高40多米。它经历了129年的风雨,见证了厂区的百年变迁。
旧址内现存一段纺绩部车间留存下来顶部为锯齿形的砖墙,依据现有遗存痕迹可以推断出,此建筑与其他车间的屋顶样式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形式,为了给车间提供更多的自然光线,采用锯齿形连跨组合的砖混式屋顶,利用屋顶的侧面天窗进行自然采光,不但可以提高采光效率同时可以降低照明成本。天窗的开启可以改善车间的通风条件,降低消防隐患。这是厂区内的唯一采取此建筑形式的建筑,是体现实用性建筑设计思想的有力实例。
五、大益成的现状
大益成纺纱厂旧址,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程,直到近些年旧址区域的生产活动才停止,由于生产需要旧址区域新建了不少建筑,对旧址整体风貌影响较大。2017年对旧址进行了勘察设计工作。2018年至2020年对旧址实施了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拆除非原有建筑,整修了文物建筑,恢复了历史风貌。目前现有建筑保存状态较好。现办公区域,留存山西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为展示工厂历史设置的展陈,因无人维护,部分展陈有损毁现象。旧址目前对尚未外开放,由公司负责日常管理。今后应推动旧址科学的开发及利用。使其不仅体现出工业遗址的价值,更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建筑要览》,本书编委会,山西经济出版社,2017.01
[2]《追寻见证 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员随笔》,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科学出版社,2010.06
[3]《山西历史文化名城建筑要览》,本书编委会,山西经济出版社,2017.01
[4]《中国共产党新绛县历史纪事》,毛上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06
[5]《共产党是全面抗战的旗帜》,毛上虎,运城日报,201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