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语文素养体现为高中学生个体认识世界、感受生活、融入社会、自我发展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将各门学科知识组合形成有机整体,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实践精神与创造精神。语文学科和各学科融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教材文本为例,探索各学科融合学习路径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学科融合 实践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超速发展,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成为科学发展、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趋势与强劲动力。截至2021年,全国各高校自主设置、按照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达616个。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让高中生提前适应高等教育的多科融合学习。同时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融合多学科学习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一、高中语文融合多学科的教学实践
(一)语文与英语的学科融合
两门学科都是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学科,其核心素养在语言、思维和文化三个培养层面都是一致的。英语课程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因此两门学科的课堂整合是核心素养的积极迁移。以下为具体实践方式:
1.景情感知课。比较中西方诗歌相同意象下的不同表达,以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此课可从思维、文化以及语言运用多方面进行整合。
2.经典段落赏析课。借助经典小说文段或诗歌,让学生进行英译,通过比较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体会情感表达的不同和文化差异。此课更多落脚于学生思维和语言运用的整合。
3.表演课。课堂上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现结果。例如以餐桌礼仪为主题,表演西方人的餐桌礼仪和《鸿门宴》中的人物座次,体会人物形象及文化差异。此课更多落脚于文化和语言运用的整合。
(二)语文与历史的学科融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体会民族的聪慧,以现代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作品,发现其历史的局限性。”
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强调的是就事论事,就历史论历史,要在特定的时空里评论历史;史料实证强调的是有理有据的论证;历史解释强调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可以体现思考问题、现象的高度。这些素养可帮助作文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请看这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世纪80年代,首批官派留学生被召回国,他们发愤图强,为国家带来新气象。
20世纪20年代,大批留学生回到祖国,他们赴汤蹈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一批批留学生冲破重重阻碍,投身新中国建设,创造无数奇迹。
20世纪80年代,大量中国青年远赴海外,谋求发展,书写别样人生。
21世纪,出现留学生“归国潮”;同时,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晴雨表,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作为一名正在求学路上努力奋斗的当代青年读了上述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与你的同龄人分享。
这道作文题需要思考“留学与归国”“时代与青年”的问题。对“留学与归国”方面的思考,需要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方面来分析评论,对“时代与青年”的思考,则需要从“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方面来分析评论。由此可知,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可以提升两门学科的核心素养。
(三)语文与美术的学科融合
1.了解书画同源,转变教学思想
与美术作品相比,文字有其抽象特征,学生需要通过多种学习方法进行理解,感悟文字蕴含的深层涵义。美术具有视觉感官属性,其魅力在于图像语言的表达,学生借助美术作品鉴赏诗词中的意象,提高诗词学习的有效性。
2.结合美术作品,感悟诗词意象
在诗词教学中,可以结合美术作品帮助学生理解意象,融入意境,理解情感。例如,在讲解《说木叶》一课时,教师可展示现代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木叶含风静》。将文本中的木叶、落叶、树叶等形象与画作相互印证,运用美术元素呈现出诗词的意境,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
3.鉴赏诗歌内容,给诗自由配画
在以往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取先让学生“知象明义”,然后再“进境悟情”,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效,但应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讲解诗词内容之后,可引导学生诗配画等手段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不断提高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通过两科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到诗词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语文与数学的学科融合
1.数学思维对语文作文的影响。鉴于思辨类作文对“自我、他人、社会”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在新高考作文中的重要性,我们借用高中数学中的映射思想对其三者进行逐层分析,以此更好地深化立意和主题。
下面先来看一下这张图:
我们将“自我”“他人”“社会”置于上下两端,并对上下两者之间的双向箭头标上了序号,因此,我们得到了六条线之后,就可以从这六条线之间探讨它们两两对应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挖掘可供选择的“深度”。
2.数学与微写作的结合对数学思维的提升。“写作学习”(writing-to-learn)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下,对已有的数学信息分析、比较、内化和综合,从而产生想法和感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学习过程。高中数学微写作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结,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既可作为过程性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数学交流、数学思考、数学情感以及个性发展方面”,诊断学生的错误理解,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又可作为学习的方式,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理解、表达和应用能力。
(五)语文与音乐的学科融合
1.让课堂充满节奏感
语文需要诵读,可融合音乐的节拍和旋律。节奏是诗歌的原始要素,“诗的艺术形式,首先表现在旋律的美上”。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歌,诗人让动态的情感通过节奏表现出来,教师利用音乐让课堂充满节奏感。
2.让歌词与美文齐飞
课堂引入具有时代节拍的歌词,并与诗文进行比较鉴赏。比如学习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入赵雷《画》的歌词,分析二者的内容和艺术手法。不仅展现流行歌曲歌词的寓雅于俗,更通过比较鉴赏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3.让情境营造课堂氛围
著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音乐魅力的体现,能够让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物进行感受,对无法理解的事情有所理解。”比如老师在示范诵读《陈情表》时,配以林海的古筝曲《琵琶语》,依托节奏体会情感起伏,学生迅速进入情境,很好地营造了课堂氛围。
二、语文多学科融合注意事项
就我们的教学实践效果来看,高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还存在学习目标把握不明确、学科融合生成不到位,以及学科思维转换不及时等问题。为此,我们最后提出两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1.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体立场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融合多学科学习中,由于教师的思维惯性,会出现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各学科知识安排不当,以及选取学习资源较为散乱。在多次实践活动中,笔者认识到语文课的主阵地不能丢,坚守语文学科的本体立场,这是基本原则。
2.把握学科融合学习的关键节点
根据目前对于学科融合学习的实践,存在各学科衔接不紧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明确“跨学科教学并不是使用异质性知识来指涉相同对象,而是促使不同学科在解释相同问题时具备差异化表达路径的黏合可能”[1]。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握“学科关键概念”,形成逻辑清晰的内容主线,积极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自然衔接,最终达成多学科融合理解。
进入新时代,国家战略升级、学界共识加强,相应的学科调整、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改革得以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进入黄金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学科融合学习有必要性和必然性。学科交叉式学习已经成为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习模式。高中语文学科融合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因为“学科核心素养”带来的孤立效应,改变各个学科之间貌合神离的现状。从这个意义上看,多学科融合学习将会成为“后核心素养”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点和超越点。
参考文献:[1]谢坤。《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异质性知识耦合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