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仓廪实,天下安,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于土地,根植于田野,成长于乡间。在古老厚重的华夏大地上,新的机遇已然蓬勃生长,数字化、AI、大数据……这些看似和农业相距甚远的词汇在山西农业大学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校园不断碰撞、融合。
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将“新”与“旧”完美交织,又是怎么样的理念让青年走向土壤并为之耕耘。于是,带着好奇我们走近它,观摩它,了解它……
本报讯 (记者李丽)当AI已经触摸到高楼大厦的每一个角落时,科技与土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萌芽,一场关于农业的重大变革正悄然酝酿着。正如英特尔Saffron人工智能事业部副总裁Gayle Sheppard所说:“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这个行业。农户将拥有充分利用每一英亩土地的利器。”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已然可以预见那无人机作业,机械化生产的万顷良田,然而将时间拨回十年前……
萌芽——
农业之变革必有新力量、新技术
2010年初,随着“十一五”的收官,工业已经逐步进入到了智能时代,然而第一产业——农业却仍然止步不前,“看天吃饭”“指望经验”仍然是大部分农民的劳作方式。与此同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这对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时局紧迫,变革在即,唯有最新的技术可以力挽狂澜。
山西农业大学揽过了重任。软件学院院长李富忠坚信,大学应该为农业革新提供科研支持,并为其输送人才。李富忠院长发现,软件技术不仅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还可以应用于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如选种、播种、培育和收割等。经过大量调研和走访,创办农业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想法在他心中越来越坚定。
2011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即国发〔2011〕4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软件工程和微电子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型人才。
东风已来,说干就干。2011年,软件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审批,第一批软件工程学子走进校园,52张稚嫩的脸庞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展开了探索,他们将要在这里实现农业和软件的深度融合。
2012年,山西农业大学设立软件学院,并向省政府和教育厅领导汇报了创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想法,得到了省领导和教育厅领导的大力支持。随后,软件学院与世界多所著名大学和公司建立了联系,最终与美国甲骨文公司(ORACLE)达成合作,共同申请联合设立示范性软件学院。
2013年6月25日,山西农业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正式获得批准。从此,这一所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踏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路走来,从52人到1600人,学院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四个专业——软件工程、智能科学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现有在校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总数接近6000人,学院教职工180人,其中来自企业和国际合作大学的教师50余人。
不仅如此,学院的科研成果也十分瞩目,累计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专利670余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7项,三等奖21项,各类科技创新奖390项;发表国家级各类竞赛论文51篇,省级论文49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20余项。
回顾山西农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成立与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这所学院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年,却取得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它是“全国农业院校中唯一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全国唯一的智慧农业系统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唯一智慧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这三个“全国唯一”的背后,是李富忠院长敏锐的嗅觉、由衷的热爱和笃定的信仰。
开花——
教育之创新定要重实践、重视野
如何结合农业大学的特色建造一个软件学院?这是李富忠院长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开办农业大学示范性软件学院,他没有现实的经验可以参照,只能结合多年经验大胆探索,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实践,是李富忠院长定下的第一个关键词。(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