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党校教授 吴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些省市结合自身实际,率先开展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深化教育改革,彰显教育链的基础作用。山东抓住部省共建国家职教高地契机,以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重点,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升级。两次入选国务院激励的职教改革成效明显省份,探索了融合发展山东经验。一是推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出台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和“金融+土地+财政+信用”10项激励措施,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322个,拉动社会投资120多亿元;二是推进职普融通,为各类人才搭建发展成长的有效通道;三是推进科教融汇,打造职业教育新的增长极。开展“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和“工赋山东”行动。面向重点就业群体开展技术培训725万人次。47所职业院校与11家特大型企业“组团出海”,建设15所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平均每年培养输送6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聚焦产业提质,体现产业链的聚合作用。产业既是教育服务的对象,是人才实现价值的载体,也是科技创新的平台和放大器。陕西充分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和西安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双向优势,通过产教融合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为比亚迪、铂力特等企业定向培养高素质人才。共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校、企业合作双赢。共促校企融合创新,西北工业大学等8家高校与企业共建“工业测量”“空基机器人”“镁合金3D打印”等教育科技人才创新联合体。浙江绍兴上虞区以产业链、创新链、学科链、人才链融合为主攻方向,全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创新示范区建设,设立“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委员会,成立工作专班和校地合作领导小组,组建服务智库。
围绕科技赋能,增强创新链的倍增作用。江苏锚定科技自立自强目标,以人才为纽带,以产业为载体,激活科创要素潜能。2020—2022年,江苏高校专利转让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人才队伍实现量质齐升。全国65%的院士、40%的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在江苏开展科技合作或创新创业,持续完善人才生态、平台、计划、服务“四位一体”工作格局,推进融合发展。杭州西湖区以“科创强区”为目标,聚焦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全面实施“六六行动”,聚焦5大产业赛道,挖掘100个技术需求,寻找100名技术导师,科学家与企业家按需“配对”,一对一成长陪跑,“学院派”与“实践派”携手攻坚开展技术攻关,精准解决实际需求。
立足协同育人,着力推进“四链融合”。上海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衔接、有机融合。一是加强政策引领。制定了《上海市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2021—2025年)》,系统谋划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二是优化创新生态。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重视人才引育。为本地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通过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沪工作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