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端阳
摘要: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工程和应有之义。新时代以文化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需立足当下掣肘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发挥多元主体“合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塑农民文化价值观念、盘活乡村现有文化资源、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
关键词: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乡土社会赖以生产的精神载体。文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进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和灵魂工程。我党立足当前中国乡村存在的“三农”发展难题作出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部署安排,必须扎实推进、着力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到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乡村文化发展成就显著,居民收入水平极大提升,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但仍有很多不足。乡村文化发展仍面临着文化振兴主体缺位、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价值认同逐渐减弱、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掣肘文化振兴的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解决乡村文化发展难题,“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以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实现。
一、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形成乡村文化振兴的整体“合力”
第一,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领导主体力量。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依靠一方力量很难实现,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协调、市场竞争的多元合作机制,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合力。首先,领导力量不可或缺。党和政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者和积极推进者,实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治引导和战略指导。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应认清自身在乡村文化中的角色定位,重视党员干部、新乡贤等“关键少数”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力度,为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力量,充分利用现有文化人才,激活乡村文化发展活力。第二,应当吸引社会团体、人民组织等社会主体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事业中去。积极调动和吸纳社会力量加入乡村文化建设,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乡村文化产业,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广泛调动基层主体的参与,发挥乡村文化振兴“主力军”作用。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承担了满足农民精神层面需求的任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充分认识农民主体在推进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诉求和发挥的主体作用。唤醒和集聚民众的乡土文化自觉,强化主人翁意识,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第四,要重视乡村文化能人及新乡贤群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的力量。这部分群体不仅来自乡村文化场域,相较于普通民众,他们还具备更高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水平、经济、社会关系力量,可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带动乡村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乡村文化能人在乡村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和影响力,他们的存在和活动能够促进社区内部的凝聚和团结,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
二、健全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依托公共文化服务的“软件”,还需要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硬件工程”。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载体,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站稳人民立场,立足于乡村民众的真实的文化需求,推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第一,完善农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通过组织农民座谈会、线上问卷及入户调查等方式,及时掌握农民的真实文化需要。创建社交媒体和网站平台,用于发布文化活动信息和与村民互动。通过这些平台,村民可以提出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并及时得到回应。同时,平台也可以用于宣传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其次,加强对文化中心、图书馆、剧场、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与扶持,为农民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丰富的文化交流、交往和交融的平台。再次,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还可以用于保护和传承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农民和游客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支持,有助于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最后,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有助于提升乡村的形象和魅力。加大对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塑价值观念,提升民众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实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民众的乡村文化认同感,重塑其价值观念。当下,民众对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减弱一定程度上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掣肘性因素。重塑农民文化价值观念,需“破”“立”结合,解构、重塑乡村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提升民众文化认同感。第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影响、引领和重塑农民文化价值观念、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正向作用。农民作为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在自我文化需求以及文化价值观念认知方面具有较强的主体选择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在于引导其对多元文化进行理性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破解乡村文化认同困境,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第二,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优秀思想内核。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挖掘、传承、弘扬乡村文化精髓,能够唤起乡村民众共同的文化记忆,提升乡土之情,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从而自发、自觉、自愿地保护和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此外,在重塑价值观念,提升民众文化认同感中,要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对于农民价值观的塑造的引领作用,重视乡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培育新质生产力,催生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
乡村是乡土文明的摇篮和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新”和“质”,培育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让乡村文化搭上新技术,催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依托乡村自有的文化产业基础,深入挖掘、充分盘活乡村文化资源,进行乡村文化资源的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习惯、文学艺术、当地传统技艺等,基于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估结果,确定发展重点、目标和策略,明确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方向。引入科技创新的颠覆性关键技术,加快培育乡村文化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结合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特色和创新的文化数字产品,延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链条,提升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竞争力。
结语:
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域,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面,渗透到乡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在终极意义上乡村是否振兴其根本就在于能否让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过上有价值有意义有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生活。在这一层面上,以文化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满足了新发展阶段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要,乡村文化振兴不是务虚,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乡村振兴的使命和旗帜。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带领下,发挥多元主体的合力,扎实推进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