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学术总第7676期 >2024-06-21编印

论对话教学的特征与原则
刊发日期:2024-06-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源师  匡曼菲  谭菲

对话教学本身是一种对话活动,是包括教师、学生、文本、文本作者、生境以及想象等因素在内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其中师生与文本、生境以及想象等因素的对话,虽然形式表现为“我-它”关系,但交流一旦进入到审美阶段,即参与、体悟和分享“意义”,就会从“我-它”关系升华为“我-你”关系;而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作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对话,则是真正的“我-你”关系,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如此,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对话教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一、对话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双向互动性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是双边互动的过程。对话教学注重教师和学生对话交流,用双方沟通促进彼此理解。使教师的单向讲授模式转变为多向互动型模式。对话教学超越传统的“我问你答”单向教学培养模式,主张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要转变,对学生单向灌输“标准答案”的现象要减少;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此种教学模式下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再机械般地接受灌输。对话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促进教师与学生构成双向互动关系,展开蕴涵教育性的对话。教师和学生都作为围绕课题交流意见的对话者,进行交流与探讨、欣赏与评价,在对话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启发,分享彼此的看法、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达成共识。

(二)合作探究性

教学在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方能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师生之间团结合作、共同探讨,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对话交流,促进知识的交融和思想的碰撞。消极型的课堂,师生关系疏远、课堂纪律松散、学生心不在焉,在教师严厉、“独霸”权威下而被动回答问题;对抗性的课堂,师生关系紧张、课堂如硝烟战场、学生随心所欲,教学秩序散漫导致教师难以进行教学。在这两种课堂氛围下,师生处于对立的状态,教学工作难以推进。心理学家勒温和李皮特等人通过实验发现,当师生合作处于和睦氛围时,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情绪高涨、欲望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兴趣,此刻便能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对话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对话中主动去了解学生,促使学生放下戒备,选择信任并主动靠近教师,让师生在和谐融洽的关系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进行积极、真诚的学习、情感交流。教师在合作对话中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推动学生共同思考、克服困难,以及消除由问题难度所引发的恐惧感。教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创造了师生共同合作、同频共振的激励场面,最终实现了“合力效应”——师生协同努力的结果。

(三)发展生成性

对话教学主张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在对话交流中相互学习,在探讨知识中实现教学相长,彼此利用收获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相互造就、彼此成长。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协助教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反馈和教学反思中积累经验,夯实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促发展。如陶行知的教育梦“创造出彼此崇拜之活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人,教师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教师。同时,对话教学不应仅仅止于师生间狭隘的言语交谈,更应延伸至在彼此间向对方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彼此鼓励与接纳,在对话中增进师生情谊。对话教学不仅牵引着师生自身的发展,并且驱动着知识的生成。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对话教学充满不可预知性,在对话中师生间的思维在碰撞中不断优化,似流水般流动变化,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

(四)与时俱进性

早在轴心时代,孔子就提出启发式教学,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助产术”,即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论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先向学生抛出问题,而后不进行解惑,仅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进入20世纪后,对话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如巴赫金强调了差异性与未完成性;哈贝马斯强调了交往的合理性;伽达默尔认为解释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种对话或交流;等等。基于前期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丁·布伯提出了教育教学中的“我-你”关系与“我-它”关系,保罗·弗莱雷批判了“灌输式教育”,罗杰斯提出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的观点。其实,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只是对话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回应时代教育精神的呼唤。

二、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是师生展开对话的首要前提。对话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提高自身亲和力,平等对待学生。同时,提倡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协同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营造民主平等的话语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带动他们在课堂中敢于、善于表达自身的思考和见解。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相长。

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就是要改变社会旧时将教师神圣化、作为“道德偶像”的固化观念;并且要打破觉得教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印象。同时,要优化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主导霸权”思维,深刻地理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内在含义。将学生“矮化”,把教师“传神”是难以达到对话教学中所提倡的民主平等原则的。因此,对话教学支持、鼓励教学相长的做法,提倡师生间要相互尊重和相互交流学习,从根本上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切实的让民主平等的原则走进课堂,弱化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消解教师的话语霸权。对话教学制造出师生间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展开对话交流的氛围,培训教师要坚持站在民主平等的立场,尊重、信任学生,并经常性赞赏和认可学生,加强学生敢于对教师所传授知识提出质疑的勇气。除此之外,对话教学规定了教师需要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课堂并不只是优等生的舞台,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平台。

(二)坚持开放生成

开放生成是师生加强对话的坚实桥梁。对话教学希望教师鼓励学生做课堂发言的“先锋者”,在课堂上敢于举手回答问题,进而促使他们战胜恐惧。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多样化问题,包容多种声音的存在,发散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文学的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分,没有本文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因此,教师要坚持开放生成的课堂原则,适度的留给学生发挥空间,鼓励他们各抒己见,强调和而不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教师要侧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学生实际状况,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特征,展开能吸引学生的对话;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跳板,鼓励他们敢于摆脱教师和文本的定势束缚,勇于探求真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坚持目的达成

目的达成是师生维系对话的基本向导。成功的教学在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对话教学要坚持目的达成原则,以教学目的为依据确定好对话教学目标,对话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往和参与共同生成的,因此要把教学目标对标师生,结合实际进行。如此一来便能更高效地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展开教学,以便进一步维系师生间的对话。

其实,开放生成原则与目的达成原则并不产生实质性冲突。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要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具有预设性和生成性特征的教学目标,避免在充满未知和变化的动态对话中偏离教学主题和目标,否则,课堂可能陷入表面上活跃、实质上内容匮乏的泥沼。此种做法并没有完全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陷入懵懂的状态,教师加入“着急”的队伍,对话教学便难以维系。更有甚者,部分教师在没有理清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将所有内容运用“满堂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种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流于形式的全过程的无效问答、借用对话形式开展的假对话,一定会致使教学任务的失败。对话教学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话题,在民主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有意义、有深度的对话交流,达到学与思相结合进而融合的程度。如此方能维系师生间强有力的对话,共同实现教学目的。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项目编号:XDC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