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 薛晶晶
在小学道德和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真实理解相对缺乏,这种理论知识的过度灌输逐渐削弱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得他们在无法融入实践活动的情况下,逐步产生了学习上的困扰。教师应积极转变了教育观念和授课模式,充分展现了道德和法治教育的课程价值,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参与环境的同时,亲身体验,深刻理解了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概述
(一)关于课程方案
首先,优化了育人目标。深入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培育能够承担民族振兴重大使命新一代青年的指示,结合义务教育的本质和课程方向,确立了在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细化培养标准。
其次,进行了课程结构的调整完善。为响应中共中央及国务院的“双减”措施,同时确保义务教育九年阶段维持总课时数9522小时的标准,对现有的课程体系作了合理配置。小学阶段的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及初中阶段的原思想品德课程被整合重组为“道德与法治”科目,并按照一体化原则重新设计。美术课程经过改革,一年级至七年级以学习音乐、美术为核心,同时融合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元素,八年级至九年级则能依据分项选择课程。劳动与信息技术科目从原综合实践课中分离出来。此外,科学科目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年级提前到一年级。
最后,具体化了执行指南。增添了构建课程准则和教学材料的基础规定;明确了省级教育管理机关与学校开展课程的责任、体系规定,以及指导教学革新的方向和评估革新的焦点,对于教育培训、教学科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完善了执行的体制,加强了监控与指导的规范。
(二)关于课程标准
首先增强了以培养学生为主的课程指向。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都是根据基础教育的育人目的来设定的,把党的教育政策转化为这门学科特别需要关注的主要素质教育,彰显了对正确价值观、基本品质和重要技能塑造的具体要求。
其次,课程体系内容构成进行了精炼与提升。本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为核心导向,遵循培养核心素质的基本需求,精心挑选了关键理念、核心主题与基本知识条目进行课程设计,从而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改善了课程内容的编排方式。通过设置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活动,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推动了综合性课程体系的落地实施,并加强了对实践性教学的要求。
第三,制定了教育成效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将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依据他们在核心能力上的成长水平,并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细致地描绘其学业成绩的具体表征。这样的学业质量评价准则将指导教师合理把握教学的深入和扩展程度,为编写教科书、执行教学计划以及进行考核评估等活动提供标准化参考。
第四,提升了教学的具体引导性。课程各项标准在对“内容要求”进行阐述时,设定了具体的“学业目标”和“教学建议”,更为细致地描述了评估和出题的建议,着重于实现“教与学与评”三者的契合。此外,增添了更多教与评的实际案例分析,不但清晰界定了“为何教”、“教授什么内容”以及“教授程度如何”,还加强了“如何进行教授”的明确引导,确保教学内容实用且效果显著。
最后,强化了教育阶段之间的顺畅过渡。重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工作,在评定学生在体质健康、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科学探究和艺术创造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小学低年级(一至二年级)的课程内容,确保学习方式以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为核心。根据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所展现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及社会互动技巧的成长情况,调整和设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以呈现学习目标的衔接性和层级性。同时,针对高中生的个性特征和不同学科的特殊要求,铺垫和筹备他们的深入学习需求。
二、情境体验式教学理论基础
“感知的起源”被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视为“所有知识”的教育原则,这构建了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初始理念。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念同样重视孩子们自行寻找和研究周围的事物,以此建立起个人的知觉循环。中国的教育领军人物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鼓励人们通过积极的生活经历去掌握知识,这些经历正是将教学融为一体的具体实施方法。
经过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大量研究,他们形成了一致的理论:如果想让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内心,那么我们必须高度关注他们的实际体验。在授课时,教师需要坚持直接的教学法,利用丰富的实践和探究激发多种感觉刺激,以便让学生先建立起感性的认知,然后借由教育的引领提高到理智的认知。在初级阶段的道德和法治教育里,情境模拟型教学方法被视作一种教师为了达到他们的教学目标,而特意构建出一些与教材主题紧密相关的多元化活动场景。这样,学生们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体验,将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和情绪元素相结合,从而产出他们的道德教育成效,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环境中。这个教育模式的革新是达成初级阶段的道德和法治教育目标的高效途径。
三、新课标下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一)生活化体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参加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并掌握社交所需的道德素养。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把理论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改革教育手段,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下灵活利用所学知识。所以,教师需要擅长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构建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环境,激发他们的共鸣,丰富他们的亲身经历,强调他们在课堂上的核心地位。
比如,当教授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家人的爱》课程时,鉴于“学生们尚未深度理解社会、生活、情绪等各个方面,他们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父母的爱和关怀还不够敏锐察觉,大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对他们的疼爱是理所当然的”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来构建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回顾他们与父母共度的美好时刻,回想他们曾经为他们做过的微小事情,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并学习到感恩。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照片,并在课堂上和他们的同学们一起分享。接着,引导他们回顾父母在平常生活中的行为,体验他们的辛勤付出。然后,教师会邀请两位学生站上讲台,分享他们对于父母日常生活的艰辛的理解。例如,在我们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走路。接着教师可以让两位学生一位扮演“父亲”一位扮演“孩子”来模仿父亲教孩子学走路的情景。当感到“孩子”快要无法坚持下去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让“孩子”分享一下他们现在的真实情绪。接着,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我们有哪些能力去帮助父母呢?在进行了讨论之后,学生可以站上讲台分享自身的感受。课程结束后,教师将进行课后的总结,并分配家庭作业。这些任务的目标是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示他们对家人的深深关爱,并且帮助父母完成三件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将逐步理解到爱的真谛。
(二)科技化体验情境,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了适应这个时代的进步,教师需要把信息科技引入到教育过程,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越性,构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的多元化的体验式教育环境,把与课程主题紧密相连的声音和影像资料明确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独特的视觉享受和全新的学习经历。
比方说,当在教授《请到我的家乡来》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富有实践性的教育环境,这样就能使得学生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他们的家乡,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热忱,首先,教师会播放一首《我的家乡》,使得学生能够沉浸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之中,深深地感受到家乡的吸引人之处。其次,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站上讲台,分享他们所看到的家乡的美丽和他们的思考,同时,教师也会重新呈现一些风光的照片。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们的故土,教师会指导学生搜集关于家乡的其他信息。同时,还能够创作一段关于家乡的视频,邀请所有人到家乡做客。
(三)合作化体验情境,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传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中,一个教师负责一群学生的授课,这样的模式既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同时也缺乏对学生的足够重视。所以,为了创建一个有效的课堂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最大限度地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们可以选择使用实践型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们通过团队的方式来参加学习。教师依照学生的独特性质来适当地划分小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团队协同以及逻辑推理的技巧,并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比如,在《生活处处有规则》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主动遵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规定,教师可以提前安排预习任务,引导他们去发现并记住日常生活中的“规则”。首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分组,并让他们的小组成员选出一名组长。其次,教师引导学习小组离开教室,对校园、家庭、社区等各个角度进行深入地观察,并做好相关的记录。然后,学生们在小组内部共享他们的观察成果,由小组长负责整理,并将这些成果汇总到班级报告中。最后,教师会对课程进行总结和补充,学生们则通过小组的形式参加课堂的实践活动。通过深度理解日常生活的“规则”,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从而增强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
四、结语
在新的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并加强他们的核心技能。然而,目前中国小学生的这些技能仍需进一步提高,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采用情境模拟的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手段,在道德和法治教学领域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这种模拟的教学法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了旧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无需像以往那样单纯地灌输知识,同时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实施这种模拟的教学法,能够帮助我们树立品德,提升当前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水平,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