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学术总第7711期 >2024-08-09编印

成都深入推进农机装备智造引领建设制造强市研究
刊发日期:2024-08-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  李甲奇  王燕枝

■四川农业大学  何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四川及成都以农机装备智造产业助力推动超大城市发展指明了道路。农机装备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探索超大城市农机装备智造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有助于推动形成符合地域特征的产业现代化,引领建设制造强市。

一、推进农机装备智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是农机装备智造产业是建设智造强市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希望四川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农机装备智造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突破口,聚焦农机装备智造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给化、薄弱环节和区域生产装备全面化,突破大宗农作物、设施农业、丘陵山地等关键装备技术,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为产业发展本身的质量,而且体现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协同配套、融合联动。发展农机装备智造产业,推进先进农机创制应用,有助于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粮食生产各领域、各环节全面融合发展,从而助推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二是农机装备智造是加快推动“天府粮仓”建设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明确指出,“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四川作为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和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成都平原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快农机装备智造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的关键要素,是加快推动“天府粮仓”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战略基地”的重要支撑,更是抓紧抓牢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就土地生产率方面而言,农业农村部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387公斤比新中国成立初的68.6公斤增加4倍多,其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农业生产率而言,农机装备解决了人力劳动受限的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行性。就农村劳动力而言,现代化农机装备将农业劳动力从碎片化的土地经营中适度解放出来,转而从事经济收益较高的行业,对缓解空心化、老龄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短缺、支撑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都深入推进农机装备产业智造的发展机遇与现实基础

(一)成都深入推进农机装备产业智造的发展机遇

四川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区,成都平原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为成都平原农业发展定向导航,为成都市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红利。一是政策红利明显。中央、省市就农机装备制造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如表1所示),提供了强大的政策红利。

表 1 中央省市相继出台的系列文件

李甲奇图1.jpg

二是产业需求强劲。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提出农机装备产业具体目标,到2025年全国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1亿千瓦左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粮棉油糖主产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等。成都作为集聚平原、山区、丘陵等多种地形地貌及粮食作物的区域,在布局西南丘陵山地农机装备方面具有先天性地形地貌条件实验及推广优势。特别是未来农机装备市场将由刚性需求逐步转向更新改善性需求,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将成为现代农机装备的发展趋势,催生了新型农机装备产业需求。三是核心技术需求突出。农业机械化在区域、产业、品种、环节等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依然存在,从核心技术看,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材料受制于人,制造工艺、重大装备等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全国农机装备高端机具80%依赖进口,国产机具90%以上为中低端产品,高性能、智能化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的适用机械供给严重不足,如成都市场上高端机具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实现高端机具的国产替代事关粮食安全。四是人才需求旺盛。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人才需求预测,到2025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人才缺口将达44万人,作为产粮重地的成都平原,同样农机装备产业的人才缺口较大,一定程度上为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人才机遇。

(二)成都深入推进农机装备产业智造现实基础

对标先发城市,成都市农机装备产业智造链已初步形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初步形成涵盖耕整机械、植保装备、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动力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等较为完整的农机装备制造体系。一是坚实的历史基础。成都拥有西南地区第一个机械农场和全省第一个拖拉机站的“双第一”历史优势,拥有较早确立“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的基础优势。二是稳定的产业需求基础。2023年,成都耕地面积连续3年实现净增长,新建高标准农田33万亩,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10万亩,粮食产量231.9万吨,高水平的机耕、种、收水平有助于带动全川为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市场。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全市现有农机装备制造、销售等企业及农机类合作社共5102家,拥有早期发展较好的吉峰三农科技等一批市场占有率较好的企业。四是扎实的制造业基础。成都国家级产业集群有9个,拥有东汽、东电、国机重装、东锅、宏华石油、通威太阳能等一批先进能源装备制造企业,推动农机装备与信息技术跨界融合的能力,组织材料、部件、整机等产业上下游协同攻关的态势已基本形成。五是深厚的智力支持基础。成都聚集了7所双一流大学、65所普通高校、54家在川“央”字头科研院所、139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28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产业、1.2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22万各类人才,形成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储备池。拥有农机类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农业部支持建设的15个现代农业装备重点实验室,丘陵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落户成都,这一系列优势基础都为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提供了发展条件。

三、深入推进农机装备产业智造,引领成都建设制造强市,助力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思考

(一)探索构建现代化农机装备智造产业生态圈

在产业集聚方面,探索构建现代化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完善产业园区综合布局,明晰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链发展方向,加大支持配套力度,加深农机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构建从人才流动、农业装备研发、农机生产制造、农机销售与服务、农机使用与维护的产业生态圈。在发展路径上,充分发挥成都制造业集群及智能制造优势,制定以“未来农业”为核心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农机装备制造与互联网、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以人工智能、信息通信、大数据为支撑,以农业传感器、智能系统、智能装备、智慧服务为引领,促进智慧型农机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加速现代农业向精准调控、装备智能、精细生产、绿色高效的智能化生产方式转变。

(二)加大对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力度

引导以重点科研院所为主力,围绕《中国制造2025》发布的重点领域技术,以标志性的高效、智能、节能环保高端重大装备及关键核心部件的技术突破为重点,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争取在农机研发创新的补贴和基金等,支持一批技术先进、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良好的大型农机创新企业;对已经认定的农机装备国家级和省市级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资助,引导农机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

(三)构建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依托农业装备产业园,打造“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现代农业装备产业集群和农机装备集中展示区;在研发载体上,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与在蓉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加快形成更多创新成果;在创新生态上,加大智能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等上游基础研发,完善专业优势、布局合理、工艺先进、节能环保、智能高效、检测手段齐全的研发生产模式;在中下游研发生产中,加快龙头企业引育,搭建覆盖西南的营销服务网络体系,推动形成品牌优势,促进提升行业水平。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聚焦教育部到2025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人才缺口将达44万人的人才需求预测,以引进培育为重点,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集群,孵化更多复合型人才;面向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专业技术提升培训,打造一批农业设备“土专家”,持续释放生产要素活力,提升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

(四)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农机装备适用性及普及度

针对农机推广使用小众化等弱项短板,通过激励及尝试先期市场预售等方式提升企业研发的积极性,弥补农机装备适用性不足的问题;加快破解特种经济作物农机收获技术要求高、山区丘陵机械化普及率低等难点痛点,争创“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优化农机合作社、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经纪人等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机合作社及其他服务组织的支持力度,拓宽农机服务半径,提升其在规模经营、生产托管、跨区作业、综合农事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围绕农机科技创新、属地登记备案、信息指引、作业对接、用油维修等“一站式服务”功能,将农机大户培育成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促进农机与农艺相融合、经营与管理的协调性,减少农机农艺脱节问题。

项目资助:中共成都市委党校(成都行政学院)2023年校(院)科研一般项目。

作者简介:

李甲奇,成都市委党校副教授;

何格,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燕枝,成都市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