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学术总第7721期 >2024-08-23编印

多维视野下习近平新闻舆论观的理论创新及现实启示
刊发日期:2024-08-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剑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新闻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宣传、舆论工作的重要讲话,为业界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为学界丰富了新闻舆论观的理论支撑,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媒体作出了要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文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进行梳理,以马克思主义为出发点,从社会传播功能、社会生产、尊重新闻规律三个维度展开讨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讲话进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讲话的内涵,明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思路,从中提炼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方式方法,提升新闻传播领域从业者的文化自信。

一、关于社会传播功能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新闻与传播问题提出了以上观点,注重意识形态与团结的概念,这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脉相承的。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本质的区别是党性原则,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同时,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也可以巩固思想上的团结统一。关于传播的社会作用,马克思也曾做出阐述,认为促进这种团结的,是由大工业所造成的愈益发达的传播工具。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推进,与万物互联的数字经济新时代,中国在工业技术及设备的提升也推动新闻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产业对传播工具的促进作用,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逐年提升,也使得人们对传播工具的需求加大,这也更加突显出传播工具对社会团结的促进作用。且面对当下多元文化的冲击,党和政府更需要加强新闻舆论工作监管力度,使用好传播工具,以促进人民的精神团结,达到民族团结国家目标。

二、关于社会生产与新闻生产

如果将传播工具视为生产工具,那么信息则是商品,在不同的层面,信息既存在于生产者与供应者之间,也发生于工人和经理之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又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此观点进行了进一步阐释,认为,没有了局部效果,或者说经理告诉工人如何去做,那么也不会存在有效的大众传播,或者是信息也不能从作为具体商品生产者的工人那里传播到包括供应者与消费者等不同人群那里去。那么这里的工人便是指新闻传播领域的从业者,经理则可以理解为党和政府,从业者若要将新时代社会主义新闻信息报导出去并且产生效果,必须依靠党和政府的力量,并且,经由党和政府的指导。而党和政府也应提供相应的传播工具,即媒介平台。上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忽视了从业者的主观能动性,从业者个体微小的力量借助当下网络媒介也可以进行放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也预见性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形式上完善媒介平台,为媒体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内容的把关。当然,信息商品也不会是又一家工厂所生产,作为从业者应审视自身,加强自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履行好了“人民的经理”的代言人职责,在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媒介融合”的理念,为从业者打造适应时代的传播工具。

三、关于尊重新闻规律

新闻工作宏观上是宣传的一部分,但在微观上新闻工作与一般的宣传不同,是一种社会职业,有其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道德。所以新闻工作者应尊重新闻规律,但这种新闻规律应回归马克思主义,而非肆意的宣扬新闻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这也是尊重新闻规律的前提。而马克思是号召和平的,马克思主义是倡导和谐的,以上观点看似在坚持新闻规律,一旦细读就会发现都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培育民族自尊心,“四个自信”应该是中国人民精神状态的真实展现,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就是要充分发挥正面宣传作用。

结语:

总之,在当今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为出发点,提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48字职责使命”,为新闻传播领域从业者提出了方法论,促使增强新闻从业者的政治家办报意识,牢记社会责任,坚持捍卫新闻舆论工作上的纯洁作风,维护宣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