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通过开展生物调查、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等工作,中国科学家不断增加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了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制度均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各保护制度在管理模式、实施水平、监督保障环节尚存不足之处,因此,构建完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执法建设和规范保障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制度,以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切实保护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 完善关联海洋立法体系性合力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但由于外国的掠夺和收购,使得我国的生物遗传资源的引进和输出比例仅为1:10,严重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资源。目前,我国已有超667种外来入侵生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为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对捕捞、污染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的禁止,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确保海洋生物得到有效的保护。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行动计划。这导致了保护工作的重心不明确,各方面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困难。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可以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多利益相关方的共识和合作;同时,公众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相对较低。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意识,许多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约束。这就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物种。
二、 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机构建设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物霸权政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不断扩大,同时也危及国际社会安全的构建。我国更应积极面对挑战,加大对科研单位参与的支持力度,引导产学研结合,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利用科技公司的规模优势,加快步伐,增加科技的全球影响力。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方面。政府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设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海洋保护区,建立了一定的保护区网络。在大数据、云技术发达的现今,海洋牧场的建设也不能一味依靠过去的经验,依托智能技术,将海洋牧场的各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不仅能够对牧场内部的科学管理提供支持,也能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及时作出预测和改变,将海洋牧场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积极推进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一系列保护区,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这些保护区的建立有助于保护和恢复珊瑚礁、湿地、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通过各单位共同努力,突破海洋牧场的难题,提高海洋牧场的科技运用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建立现代化、信息化、体系化海洋牧场提供技术支撑,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高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 规范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
为了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对重要的生态环境、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的管理,以确保其得到充分地保护与可持续的开发。加强监测与评估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环节。监测可以通过人工抽样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同时,还需要制定统一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便于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我国生物多样性还受到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困扰,但诸如填海造地、围海养殖等破坏行为已造成海洋生物资源受损、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等严重生态问题,此种具有较大破坏性的行为极易造成严重后果。
通过开展生物调查、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等工作,中国还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和交流活动,只有了解海洋生物的分布、数量和生态特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监督海洋生态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数据进行分析,加强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的研究,并建立一个完善的海洋生态监测网络系统。建立健全的海洋物种保护名录,对于濒危物种和重要物种加强保护力度,加强对非法捕捞和非法采集的打击力度,防止非法行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规范惩治改变生态环境的有害行为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通过物种异地保护、特殊区域保护、生态补偿等措施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监测与评估、强化法律法规建设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生物资源,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完善,对于保护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将面对一系列的挑战,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朱宁(1999.5-),女,吉林梅河口市人,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