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孔伟
本文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向目标与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演进路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制度的实践探索和不断推进,就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守正创新”,“守正”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创新”是对事物有新的认识和创造,立足于本国国情,实事求是,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新道路。
一、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守正创新
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精神旗帜,也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须臾离开的巨大精神力量,有了正确指导思想的引领,犹如行进中的巨轮有了引航的灯塔。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是根本指导思想,它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为人们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如果只是简单奉行“拿来主义”,无视本国国情,套用其他国家经验和模式,就称不上“中国式”。客观来讲,本身现代化模式并非一成不变的,评判现代化的标准也并非拘泥于一套指标。从横向来看,放眼世界每个国家应该采取何种模式,不应该为某个人所决定,而是由其广大群众所选择判断。毋庸置疑,一味依附和照搬根本不可能取得最终成功,这就需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而定。从纵向来看,我国历史文化悠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丰富,但也绝对不能简单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为对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延续套用。中国模式不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抄袭”,更不是对国外现代化的“复刻”,而是在维护独立自主,自强自立前提下,重视本国民众的创造力,牢牢掌握国家进步发展的命脉。守正不等于守旧,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得更好。
现代化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早有萌芽,孕育着中国古人治国理政的现代化追求,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安邦的基因中,中国式现代化汲取着中国古人的价值理念,也汲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比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任人唯贤,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治理经验;中国古人关于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价值观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追求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上善若水等理念,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了充沛的道义资源;中国古人所秉持的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等基本理念,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源泉;中国古人强调的“为万世开太平”,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重要思想,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所要追求的文化渊源。在传统话语含义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得到丰富和拓展,实现了对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赋予时代和民族特色。
二、现代化建设方向目标的守正创新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只有守正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不迷失方向、 不犯颠覆性错误,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有活力的守正。党的初心和使命呼应了其性质、宗旨和奋斗方向,并为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了建设坐标、方向指引。党的十二大上回顾了建国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并强调要重视本国实际,但仍需要注重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但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警惕照搬照抄等不良倾向,真正走出中国特色的道路上来,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这一认识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并展示出我国改革的渐进性和层次性,进而说明改革道路具有的特色性和独立性。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设计的宏大构想,他用这个具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反映了我们党的宗旨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的基本定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始终坚持的本和源、根和魂,这一点必须毫不动摇,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失去正确方向,将迷失在前进的道路上。
所谓目标,一般是指一个组织根据自己提出的在一定时期内所要实现的结果和未来状态,对这个组织的各方面关系具有关键的统筹作用,对这个组织的发展方向具有引领作用。从“三步走”战略到“两步走”战略,背后都折射出党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我们党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要求而出台的新战略新举措,也是我们党确保一纸蓝图干到底、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历史担当。虽然“两步走”战略安排与“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的具体背景不同,但二者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步走”的重点是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温饱问题,因为国家发展的形势无法预测,只是做了一个大致的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时期,集中展示了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而扬起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稳步迈进的旗帜。
三、现代化建设实践路径的守正创新
好的目标还要有好的路径安排才能变成现实,中国式现代化秉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地不断拓展、提升,开辟了一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所谓战略安排是指针对某一事务制定得详细而全方位的计划。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安排,“三步走”发展战略就是在充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而提出的,其认清了当前民族发展所处的历史起点和各类基础,并铺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对当时乃至未来几十年我国发展方向都起到深刻影响。进入新时代,必须要认识党情国情世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中央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审时度势,综合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构建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在继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两步走”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九大也是将2035年和21世纪中叶作为两个重要时间节点,并分别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安排。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正是基于这一物质基础和理论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继承“两步走”战略,进一步阐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老路,始终坚持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围绕人民利益诉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群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主动参与国家治理,最终取得丰厚的成就。“四个自信”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否则它们就无从谈起,甚至沦为空中楼阁。就像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因此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其残酷和剥削的一面。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独立自主更要吸收外国经验,好的方面需要学习,不好的方面要反思,并对国外的经验进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是闭门造车,是要走既“不忘本”,也“吸收外来”,更“开创未来”的现代化之路。
作者简介:吴孔伟(1998年7月——),男,汉族,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