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术总第7884期 >2025-05-16编印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宣讲团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创新研究
刊发日期:2025-05-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盈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持续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对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现阶段,红色文化教育仍存在内容、形式、认知等多方面局限,高校宣讲团作为新时代教育的创新载体,与红色文化教育有多维度的共鸣,依托资源灵活开拓、主题定制宣讲、形式多样出新、全媒矩阵宣传等实践途径能有效破除潜在壁垒,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红色文化品牌,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一、高校宣讲团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背景

(一)红色文化教育意义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意蕴丰富,历经岁月传承,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增添新内容,具有历久弥新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教育过程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独特作用。“大思政课”背景下,充分挖掘并调动红色资源,最大化释放其教育效能,不仅有助于帮助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更能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供应强劲的内生动力。打破时空局限,让红色文化成为人民群众培根铸魂的思想资源,已成为新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举措。

(二)当前红色文化教育的局限

当前,红色文化教育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在社会上广泛推广开来,但就其具体实施而言,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内容上主要依托于党的经典著作和历史事例进行简单输出,对红色教育的内容挖掘、教育的规律研究等深度不够,教育内容缺乏创新式转换,对社会大众缺乏感染力与吸引力。形式上主要采取讲座、授课的单向输出或者蜻蜓点水式的参观体验活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教育对象在红色文化输出与接收过程中缺乏声光影深度体验与互动,红色文化教育难以“入脑入心”。认知上,社会对于红色教育的认知不够科学精准,其丰富内涵尚未被充分开发,将教育内容局限于革命时期范畴,或将教育形式限于理论输出、记载阅览或革命遗址陈列等。

二、高校宣讲团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的逻辑依据

(一)构建红色文化教育创新范式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大思政课”的内涵本质在于其综合性和实践性,旨在全方位调动各个教育主体,广泛整合教育力量、深入挖掘教育资源,形成科学高效的育人机制,发挥其教育效力。而高校宣讲团不受传统教学界线的束缚,无论是课堂内外还是校园内外,都能巧妙地延伸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并开辟出富有活力的实践教育空间。传统意义上,高校宣讲团作为学生的实践平台便具有创新活力与能力,其“讲中学、学中研”“青年讲给青年听”等模式有效打破了理论教育的潜在壁垒,高校宣讲团如今已成为理论普及的创新载体。这是对“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模式的积极探索,更是推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推手和实践典范。通过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广泛融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具有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教育方式的创新性和育人目标的全面性等特点。

(二)印证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效果

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成效的检验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更在于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便是实践育人。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高校宣讲团践行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不仅是以宣讲团为传播媒介向外推广普及红色文化相关理论,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重视度,更是高校青年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引领成长的独特契机。对于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宣讲团而言,深厚的内在理论基础是向外传播理论、输出观点的前提,只有扎实的理论积淀才能使宣讲内容呈现得更具逻辑性与系统性,达到说服、感染群众的目标。红色文化宣讲活动的高标准严要求不仅反向鞭策成员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同时还能够使宣讲成员在实践的深度体验中获得相关理论内涵的感悟,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形成“理论学习-实践检验-反思升华”的完整教育闭环,有力地印证红色文化育人效果,同时推动了高校实践育人空间的建设与拓展。

三、宣讲团助力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做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拓者

精准化开展实地研学,探寻研究资源。资源挖掘与协同是拓展实践育人空间的强大力量,作为高校青年学生社团,宣讲团开拓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独具新颖视角与实践活力,社团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在老师带领下进行研讨会,并量身定制方案对相应红色资源地开展实地调研,聚焦地方故事、榜样力量、时政热点等多个主题,足迹遍布陕西、新疆、广东等多个省份,系统化、精准化探寻可利用的红色资源。

常态化返乡机制实践,挖掘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寒假暑假这两个阶段,构建常态化组织机制,广泛发动团内成员积极参与返家乡实践活动、返家乡宣讲活动,将假期闲暇时间有效利用起来,投身各个地域各个领域,发挥团队优势、传递青年声音,并充分利用活动契机、实践平台挖掘各成员家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以个人名义更为灵活方便、便于操作的方式对红色文化资源收集并进行汇总整理。

长效化对接乡镇调研,深化资源考察。在组织队伍前往新服务地开展实践的同时,基于此前已对接的乡镇村,充分利用三下乡活动持续深化调研,巩固原有服务成果并整合长时段资源。如薪火湘传宣讲团花石小队已经连续3年在花石镇开展调研,以特色湘莲为主题,以多彩乡村实践为纽带,统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项目,如“学红莲育清廉”研究性学习、“特色莲动,致富乡村”乡村振兴案例研究。

(二)做红色文化教育课堂的宣讲者

大中小学校课堂理论宣讲。大思政课背景下,社会各项资源被调动并投注其中,高校宣讲团俨然已成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抓手。宣讲团依托高校与当地中小学达成长期合作,在多方支持下打造挂牌宣讲基地,积极融入中小学诸如升旗仪式、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等活动中,紧紧围绕不同阶段学校教育要求、精准对接不同学生群体学习需求,适时开展多场理论宣讲,结合其所想、所知和所感,让学生听得清、听得懂、听得进,让红色文化宣讲入脑入心、推进红色文化教育走深走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社企村走家串户理论普及。宣讲团成员足迹遍布广东、山东、陕西等多个省份,走进多个企业公司宣传廉洁文化,探寻并推广宣传“党建+”模式对于企业的带动促进作用,进入社区、村庄为居民进行红色文化宣传,通过情景剧表演、故事讲述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演绎、还原红色故事背景,开拓“点单式”服务模式,以“移动式”宣讲“零距离”服务群众,加强理论宣讲的互动性,使红色文化教育与红色知识普及内容能够更加贴合生活、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广大群众接受和理解,使宣讲受众能共情、有共鸣。

场馆园红色场馆志愿讲解。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着力点,可寻求校地合作的契合点,充分利用好、运用好已有资源。宣讲团依托地域优势与多个场馆进行合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势,进入烈士陵园、韶山纪念馆、廉洁文化教育中心等红色文化教育场馆进行志愿宣讲,巧妙运用已知已有的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与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以专业化宣讲为游客详细介绍相关历史背景与故事内容,同时提升自身素养与知识储备。

(三)做红色文化教育形式的创新者

竞赛加持,创新创业生成典型案例。鼓励成员参与各项学科与文体竞赛,在赛事中巩固红色文化教育成效、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创新推出“昭潭直达车”公交微课堂与“韶山-井冈山”两山专列理论宣讲活动,成功实现移动式送学的创新实践,创新举措以“红途传声——流动‘红色文化阵地’的首创者”之名,晋级“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省级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建,在竞赛当中完善多个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品,同时提升了社团内部机制建设水平。

组织动员,学思践悟引领自我教育。宣讲团作为高校学生社团,核心功能便是能够作为学生锻炼自我的平台,成员不仅以宣讲员身份参与各项理论宣讲与实践活动,而且能深度参与到宣讲团举办的诸如读书会、“大思政课”教案汇编、寻找红色家书等多项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学习、思考、践行、体悟相关理论精神,并不断提升将知识转换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在发挥高校优势与专业特色开展理论宣讲活动的同时,全方位助力青年学子成长成才。

数智赋能,虚拟展厅实现交互体验。宣讲团以青年学子为主力军,紧跟时代需求、紧扣中心主题,跨专业学科与其他院校学生合作,设计开发数字教育资源,致力于解决红色文化教育囿于桎梏形式传播空间局限、辐射范围较窄影响区域局限等问题,以多系列红色文化成果为素材初步合作设计虚拟展厅,不仅力求为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宣传内容,更期待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的交互刺激带来新奇的沉浸式体验,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做红色文化教育效力的传播者

成果荟萃展示,多平台全方位推送。宣讲团注重线下推进与线上发力相结合、校外新闻媒体与校内宣传平台相联系,利用抖音、公众号、青梨派等平台进行多维度、全方位、针对性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升宣讲团的社会关注度、影响力和覆盖面。同时,活动成果通过线上展览、媒体报道、校园活动等多种方式,向更广泛的听众展示,如开展校园摆点活动、在实践点政府网、中小学校园墙等推送,通过这些渠道,宣讲团的宣讲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扩大品牌影响,打造文创工作室。新媒体红色文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无限性,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中发挥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功能。在推进宣讲团建设的同时打造文创工作室,吸纳专业的摄影、剪辑人员,充分利用短视频和微电影的文化传播优势,选取红色主题的微课、电影、纪录片及短视频等内容学习借鉴并进行创新,精心策划并拍摄多部微电影、系列短视频,各平台点击率浏览量相当可观,以直观的形式呈现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看得见”“听得清”。

生成典型案例,交流会协同育人。系统梳理红色文化教育实践中的创新做法,积极在运作机制、活动方案、推广模式等方面提炼出典型案例,生成具有推广性的经验模式,利用活动交流会、高校平台、互联网论坛等渠道与其他院校实现互动,彼此交流借鉴相互学习,积极促进区域内红色文化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形成联系紧密的教育体系、高效科学的交流机制,以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公平优质,形成红色文化育人合力。

四、结语

新时代“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中,红色文化教育已成为铸魂育人的战略支点,作为推动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青年先锋,高校学生宣讲团要以创新实践构建起红色文化传播矩阵,通过创新理论宣讲、推动时代话语的创造性转化,让红色文化从历史深处走进现实生活、焕发时代生机。


基金资助: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410534077);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想解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研究”(23YBA130)。

作者简介:杨盈莹(2003-),女,湖南岳阳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