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个很多人关心的器官。胃疼、反酸、恶心……这些常见的不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吃坏了”“没吃饱”“吃太多”。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时候真正让你“胃不舒服”的,可能不是饭桌上的东西,而可能是情绪、压力?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揭示了我们的大脑和肠道之间,确实存在一条神秘的“隐形通道”,它让情绪波动影响胃的功能,也让胃的不适反过来扰乱情绪。那么这条连接大脑与肠胃的通道,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为何一次情绪波动就能影响到我们的胃?
胃和大脑之间
存在着一条“隐形通道”
胃真的能“听得见”我们的情绪。
2011年发表于《自然评论-神经科学》的一篇综述,总结了大脑和胃之间有一条双向通信通道,被称为“肠—脑轴”。
在这套系统中,胃和大脑之间的联系可谓密切无间。情绪波动会激活大脑的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等区域,这些区域通过交感神经和HPA轴迅速将“情绪信号”传导到胃部,引起一系列变化。
更有趣的是,信息并不是单向传递的。一篇基于跨学科的大量研究成果的综述指出,胃里的感受器和肠神经系统能感知化学物质、压力、疼痛等信息,然后通过迷走神经将这些信号反馈到大脑。这种“上行通道”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警觉水平,甚至决策和记忆。
简单来说,你的情绪可以“伤胃”,胃不舒服也可能让你“心情差”。
压力下,胃真的会“变形”
当我们承受压力时,大脑不会独自受累,肠胃往往是最早“出镜”的器官之一。别看它沉默寡言,一旦情绪紧张,胃真的会在身体里“变样”。
爱尔兰科克大学和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一篇专题综述性论文,总结了急性与慢性心理应激对胃的影响:
1胃酸分泌异常
在急性压力下,大脑会释放一类叫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物质,它能直接影响胃酸的分泌功能。
2胃蠕动功能的变化
压力激活的交感神经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削弱胃肠平滑肌的收缩力,让胃“懒”下来。胃排空变慢,食物滞留更久,就容易觉得胃胀、消化不良。
3食欲受到影响
除了胃酸和蠕动,食欲也会受到压力“操控”。在急性压力下,部分人会出现“食欲丧失”。而在慢性压力状态中,某些人则可能出现“情绪性进食”。
4胃肠道出现“结构性变化”
如果压力是短暂的,身体还能自我调节;但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下,胃肠道会逐渐出现“结构性变化”,可能诱发胃呈现“内脏高敏感”状态,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胃痛、胀气、恶心等不适。
如何保护我们的“情绪胃”?
既然情绪压力真的会让肠胃“受伤”,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这个容易被忽视的“情绪靶器官”呢?
第一步,是识别并正视压力源,规律作息、保持适度运动和心理调节。
第二,增强对身体内部状态的觉察力,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训练等方式提升这种身体觉察力。
第三,要照顾好肠道微生态。保持膳食均衡、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与发酵食物,稳定菌群。
说到底,保护“情绪胃”,不仅仅是吃得健康,更是活得不焦虑。与其让肠胃默默承压,不如主动出手,为它减负。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