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学术总第7889期 >2025-05-23编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大众认知
刊发日期:2025-05-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长春理工大学  李博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其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于20世纪初传入到中国,随着知识分子的传播以及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的传播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深入人心。在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影响着中国近代社会历史进程、发展方向,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还对大众认知带来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到来解放了中国近代社会大众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了封建统治者,能够科学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近代社会大众认知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近代社会大众认知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即:解放、觉醒、塑造与重构。

“解放”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认知的思想解放。大众长期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为君王是尊。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入中国后,为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解放了大众的思想,让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自此,中国近代社会大众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并逐步形成新的思想价值观念。

“觉醒”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到来让大众的革命意识获得觉醒。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民众都处于被压迫的状态,只能被奴役、被欺负,无法成为自己、社会以及国家命运的主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到来,让中国近代社会大众认识到革命是推翻压迫的唯一途径,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现象。像土地改革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推动了中国近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保护农民利益。

“塑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众塑造了社会主义建设观念。马克思主义强调公平、正义以及共同富裕,也正是因为这种集体主义精神,使得大众革命热情和建设动力被激发,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重构”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大众重构了文化与社会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观强调实践与创新,认为科学技术普及和创新才可以更好推动社会发展。这种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开展扫盲运动,实施义务教育,让大众文化水平与素质大幅度提高,也推动大众认知的发展与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大众认知新发展

(一)把握新时期大众认知特点

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中国化,新时期要想更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认知的影响,还需要把握当前大众认知特点,通过“因材施教”来调动大众的内在积极性,促使大众在新时期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了解大众社会活动与关系,结合其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过程中,考虑到影响对象比较广泛,其教育背景、社会经历不同,同一层次群体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为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认知的影响,需要在广泛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做到针对性教育。具体而言,可以结合不同群体认知特点,并结合其认知的层次性来进行科学定位,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并结合当前大众信息知识获取习惯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习,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认知的影响力,为大众精神世界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以更好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

(二)增强大众自我效能感

从社会认知理论来看,人在某一方面获得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在这一方面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一过程中付出的精力越多,所持续的时间也更长。相反,如果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就难以坚持和成功。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近代社会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要想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新时期大众认知的指导作用,就要落实社会认知理论,为大众自我效能感创造良好条件。而成功经验是增强大众自我效能感最有效的手段,所以要给予人民群众充分尊重,即: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关注大众内心需求,解决大众现实关心的问题。这样才可以增强大众自我效能,调动大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大众认知新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近代社会大众认知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对大众思想、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塑造和影响极为深远。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继续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进大众认知新发展,才可以更好发挥其影响作用,提高大众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