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并州大地,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编织着劳动者的荣光。在太原市工人文化宫的穹顶下,一枚印有“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状”的鎏金牌匾,正被红马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晓莉书记稳稳接过。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身着正装的年轻姑娘周婕,手指轻轻摩挲着“全国劳动模范”奖章,眼中闪烁着与30年前父母创业时如出一辙的星光——这是一个关于“家政梦”的双向奔赴,更是一段从街头巷尾走向时代舞台的奋斗传奇。
红马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晋大地的“红色家政军团”
从三轮车到 “家政航母”:
小公司的大格局
1995年,马芝英夫妇推着载满清洁工具的三轮车,在桥东街敲开第一户人家的门,“红马甲”的故事从这里开始。谁也没想到,这家带着“红马甲”logo 的小家政公司如今已蜕变为拥有3000名职工、18家分公司、13家加盟公司的行业标杆。
在行业还停留在“体力劳动”认知时,红马甲早已开启“标准化革命”:制定262项企业标准,涵盖保洁、护理、养老等全场景服务,其中4项升级为省部级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成为山西省唯一的国家级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擦玻璃要呈45度角,家具保养需间隔15厘米摆放,这些近乎严苛的标准,让红马甲的服务像精密仪器般精准,更让家政服务从“粗放型”迈向“精细化”。
三晋大地的“就业摆渡人”:
从炕头到岗位的跨越
“走出去、请进来;沉下去、带出来”,这句话深深刻在每个“红马甲”人心中。在吕梁临县的山沟沟里,培训老师曾用土豆教阿姨们雕花摆盘;在忻州岢岚的窑洞里,周婕团队连夜将培训手册翻译成方言版“土教材”。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创新,织就了一张覆盖大半个山西的“就业服务网”。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累计培训家政技能人才超5万人次,帮助2.6万余人实现就业,其中80% 来自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在“吕梁山护工”培训基地,一位52岁的农村妇女第一次拿到3800元工资时,给周婕发来语音:“这是俺这辈子赚的最体面的钱!”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红马甲的“职业培训 - 劳务派遣”链条上上演,让“家政服务”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
从 “家政服务”到 “山西名片”:
小行业的大担当
当“吕梁山护工”“ 太行家政 ”等品牌成为全国劳务输出标杆,当“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入选 “山西精品 ”榜单,红马甲早已超越传统家政企业的范畴。在助力“ 一县一品 ”工程中,他们为武乡打造“ 红哥红嫂 ”红色家政品牌,为晋城培育“ 濩泽家政 ”特色服务,这些带着地域文化烙印的劳务品牌,成为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新注脚。
2024年,红马甲被国家人社部收录为 “全国百家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这份国家级认可的背后,是30年如一日的坚守:党建引领下的“红色家政” 模式,让党员骨干成为服务一线的先锋;疫情期间组建的 “红马甲突击队”,逆行守护社区安全;标准化建设带动的行业升级,让山西家政服务走向全国舞台。
荣誉背后的“家政精神”:
每个岗位都是奋斗的舞台
从“全国家庭服务百强企业”到“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从 “巾帼文明岗” 到 “最美家政人” 企业,再到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红马甲的荣誉墙上,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汗水。正如董事长马芝英所说:“我们洗的不是玻璃,是百姓心中的窗;擦的不是地板,是城市文明的镜。”
当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状的光芒照亮会场,红马甲人早已收拾好荣誉,奔赴下一个战场:在革命老区武乡的培训课堂上,新一期“红嫂” 们正在练习婴儿抚触;在太原的养老社区里,护理员正在为老人调试智能监护设备;在忻州的劳务对接会上,就业专员正在为求职者规划职业路径。这些平凡的日常,正是“劳动最光荣” 的生动注脚。
(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