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上午,由山西大学主办,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平洋学报》编辑部和山西地方外事智库承办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底蕴与最新实践”学术会议暨青年学者研习班在大同开幕。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深刻见解。
杨洁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视域下的大国战略格局和国际体系重构”为题,强调大国在国际关系和全球事务中的关键作用;徐步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机遇、挑战及路径”展开论述,为理解该理念的时代意义提供了全面视角;黄仁伟聚焦“‘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剖析了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傅梦孜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张力与未来”为题,提出应对海洋挑战、加强海洋治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重要课题。各位专家的发言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问题,为该理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启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底蕴与最新实践”学术会议的三场分论坛汇聚众多专家学者与青年才俊,围绕不同主题展开深入研讨,现将各分论坛内容综述如下:
分论坛一:历史进路与理论逻辑——探寻构建根基。本场分论坛分两阶段进行,分别由《国际安全研究》主编、编审谭秀英与山西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华主持。众多知名学者参与发言,从不同角度剖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脉络与理论逻辑。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院长吴志成指出三大全球倡议构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厦的三大支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木提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毛泽东“三个世界思想”一脉相承;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教授、主任张振江通过对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指出中华民族骨子里带有和平基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须隆强调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战略地位。(下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