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综合总第7908期 >2025-06-20编印

一场汇聚多元智慧和激发深度思考的学术盛宴
刊发日期:2025-06-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上接01版)

此外,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阮建平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理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副院长董昭华分析传统全球化对主权概念的冲击;中共山西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韩前伟探讨后发国家现代化特点及中国面临的风险;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郭翠萍及其学生刘美君分析美国军用人工智能攻防对抗战略异同及引发的国际安全困境;讲师王璐区分全球南方新兴经济体竞合形式;讲师杨正一以美国对华经济方略为例,指出地缘经济竞争核心目标是构建地缘经济权力。

分论坛二:实践路径与现实价值——探索构建之路。本场分论坛分两阶段进行,分别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观察》编辑部主任孙志伟与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霍淑红主持。学者们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与现实价值展开讨论。外交学院战略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苏浩从人类大历史螺旋循环论角度,认为未来世界将超越西方地缘政治走向地缘文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王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对全球发展问题做系统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系副主任刘宏松认为人工智能军事化发展带来风险,中国需完善对话机制、构建多边治理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教授耿协峰指出中国-东盟-海合会峰会召开使地区间主义具有复合性,中国需改进和创新地区间合作;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教授、主任胡波认为构建海洋安全秩序需处理好与海洋大国的关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陈积敏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崔野指出全球南方在海洋领域兴起并影响谈判,但也面临诸多限制;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霍淑红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若晶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治理理念与实践,对“全球南方”国家能源转型与治理有借鉴意义。

分论坛三:地方外事及其功能——拓展构建维度。本场分论坛分两阶段进行,分别由《西北大学学报》主编卫玲与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毅主持。学者们聚焦地方外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功能与作用。华侨大学教授、副校长林宏宇认为中国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一体”,“大金砖合作”“上合组织”为两翼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可金指出中国外交学发展面临的舆论困境及改善之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院院长魏玲强调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外交学院外交学教研室主任、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分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高度认同的原因;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刘建伟提出中国倡议的国际响应因国而异、逐时增难,中国倡议需兼顾经济和军事走出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崔青山分享西宁市提升国际知名度的经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范磊围绕新加坡2025年大选提出相关认识;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柳彦分享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以及如何将城市外交放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过程中提升城市和城市外交的国际地位和价值;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李由交流外事智库既有成果传播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建议。

本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底蕴与最新实践”学术会议暨青年学者研习班,是一场汇聚多元智慧、激发深度思考的学术盛宴。从主旨演讲到三场分论坛,在理论层面,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脉络与理论逻辑,为该理念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见解,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重大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在实践层面,学者们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与现实价值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策略,为推动该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对地方外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功能与作用的探讨,为地方外事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此次会议不仅为学术交流搭建了优质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合作,还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的参与,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此次会议,与会师生加深了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与启发,也为未来进一步推动该理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不断深入人心,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加和平、稳定、繁荣的方向迈进。 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