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到来,户外活动正当时,尤其是徒步、登山、水上运动或露营,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但人们往往只关注防晒和中暑,却容易忽视另一种极端情况——失温。
失温是怎么回事?
失温症又称低温症、低体温症,一般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导致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调节失衡,无法维持正常体温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维持核心温度在 37℃左右,一旦产热低于散热,就会引发失温,严重时可致死亡。
轻度失温表现为发抖与意识混浊;中度失温发抖停止,但意识不清加剧;重度失温可能昏迷、心搏骤停,甚至出现反常脱衣现象,增加死亡风险。
夏天也会失温?
即使是夏季,也有可能会出现失温的情况。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主要依靠汗液蒸发来散热,维持体温平衡。当环境湿度较高或者有风时,汗液蒸发带来的散热效果更好。如果散热速度远超身体自身产热能力,就可能会导致人体表面温度快速降低,从而使体内核心温度下降,出现失温症状。
此前新闻报道的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失温,正是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衣物湿透,加上奔跑时产生的相对风速,共同加速了热量流失,最终引发核心体温降低,导致失温情况。
这几种情况也会导致失温
大量出汗后遇冷刺激。登山、跑步、高强度徒步等剧烈活动后,人体大量出汗,此时如果突然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或遭遇冷风,可能会因温度骤变和冷风引发不适。
长时间水中活动,如漂流、游泳、溯溪、水上乐园游玩等。衣服被水浸湿后,水分持续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水的导热系数远高于空气,而温度低于人体核心体温,人体在水中会持续、高效地将热量传递给水,如同被“吸热”。长时间浸泡,尤其是在流速较快的水中,热量流失速度远超身体产热能力,极易导致失温。
昼夜温差大或极端天气。夏季山区或野外昼夜温差大,如果在户外遭遇大风、降雨等天气,或者在山区露营时保暖不足,都有可能造成失温。
出现失温该如何处理?
脱离湿冷环境,更换干燥衣物:发现有人出现失温症状时,要立即将患者脱离低温环境,转移至温暖、避风的安全环境或医院,隔绝湿冷。还要检查失温者的衣物,尽快替换潮湿的衣物,擦干身体。
核心部位供暖:用热水袋、发热贴等对失温者核心部位进行加温。需要注意的是,只需针对颈侧、腋窝、腹股沟等核心部位进行加温,千万不要采用搓手搓脚等方式给四肢加温,否则会导致四肢冷血回流到心脏,可能引起心搏骤停。复温时也不能泡热水,防止出现复温休克等情况。
及时送医:根据失温者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或拨打120急救,送医途中保持平躺,避免剧烈移动。
补充能量:轻度失温的患者可以小口慢饮热巧克力或糖水,快速补充能量,但中度或重度患者需要禁食禁水,防止窒息。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