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教育总第7918期 >2025-07-04编印

山西大学2024级革命文物专业全体硕士研究生 在平定县七亘村上“沉浸式”大思政课
刊发日期:2025-07-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  近日,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革命文物专业全体硕士研究生,在张玮老师的带领下,走出传统课堂的围墙,来到平定县七亘村,上了一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课。

抵达当日,骄阳下的七亘村伏击战主战场遗址立刻成为最生动的教材。沿着曾经的硝烟轨迹,学生们踏上了1937年10月刘伯承元帅指挥八路军129师创造“重叠待伏”经典战例的战场。断壁残垣与茂盛草木在无声诉说着历史,师生们俯身察看当年的战斗工事痕迹,结合实景分析地形地貌优势,亲身感受八路军将士如何巧妙利用地势,痛击侵华日军的卓越智慧。脚下真实的黄土地,让教科书上的“游击战”战术瞬间鲜活起来。

第二日上午,七亘大捷纪念馆内氛围庄严肃穆。张玮老师结合丰富史料,全景式剖析了战斗爆发的紧迫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学生代表接力讲述那段从周密部署到激烈交火,再到最终歼灭敌军数百人、缴获大批物资的伟大胜利。走出纪念馆,队伍再次奔赴战场遗址核心区。张玮老师以现场为沙盘,精准还原八路军设伏点、敌军行进路线及火力配置,实地解读为何刘伯承能“在同一地点、连打两仗”,深刻阐释“灵活机变”游击战争精髓。

结束对战场遗址的学习后,课程转入静谧的七亘古村落。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座鲜活的“革命文物与传统建筑博物馆”。学生们依次走进陈赓大将的旧居,感受革命先辈简朴的生活与崇高理想;在“烈士阁”旁,向为国捐躯的英雄默哀致敬。

将思政课堂直接设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发生地——七亘村,是山西大学深耕“大思政课”内涵、创新育人路径的一次突破性实践。张玮老师指出:“大思政课”的价值在于突破时空阻隔,让历史从文字化为真切的场域感知。在这里获得的,远不止历史知识,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信仰认同与实践力量——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如何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坚韧图存,理解革命先辈的智慧与牺牲。(黄晶   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