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县第一中学校 李建军
摘要: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学生对抽象知识应用感知不足、学科价值认知模糊等问题,影响核心素养培育。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探索项目化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设计方法,通过“指数函数”章节中“疫情数据预测模型”案例,从目标设定、实施过程、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剖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
引言: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核心素养导向的全面确立,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从静态学习向动态生成的深度转型。《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强化应用意识、注重数学建模、倡导问题导向,努力实现知识与实际的有效连接。在此背景下,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以问题驱动、任务导向、合作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组织形式,逐渐受到基础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化教学实施路径,意在为高中数学教学模式转型提供实践支持与理论启示。
一、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路径
(一)项目主题开发
1.教材内容映射
在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中,教材内容的系统映射是主题开发的首要环节。项目主题的生成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材脉络,而应围绕核心知识点构建具有真实情境和综合价值的问题任务。通过对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关键章节的系统梳理,可以为项目主题的选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保障教学的逻辑连续性与学科本质的体现。基于教材内容的典型映射示意表,如表1所示。
通过从教材出发、结合真实问题情境开发项目主题,教师可以有效推动数学知识的深度应用与素养目标的全面达成,实现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的高度统一。
2.主题设计原则
在教材映射明确的基础上,项目主题设计原则则关乎项目是否真正具有教学实效与实践价值,坚持“真实性”项目原则,即项目所构建的问题情境应来自学生可感知、可介入的生活世界。强调项目的“挑战性”,项目任务需略高于教材例题的复杂程度,打破传统单一解法的局限,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模型建构、方案论证与结果呈现。项目需具备“开放性”特征,即不预设唯一解答路径或结果,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理解提出多种合理假设,采用不同数学工具进行论证。
(二)项目实施流程
项目实施流程包含四个阶段。知识铺垫阶段,教师基于教材与项目主题设计前置学习任务单,如在“电商促销中的最优折扣方案设计”项目前,引导学生复习函数知识,通过开放式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并构建知识结构图谱。项目启动阶段,构建驱动性问题,如“教室灯光覆盖范围的优化设计”项目中,提出如何兼顾照明与能源配置的问题,借助视频、数据等激发学生兴趣。合作探究阶段,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问题解决全流程,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并设置阶段性检查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成果,采用多元评价体系,并鼓励学生撰写反思日志总结提升。
二、教学案例
在“新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导向”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亟须突破传统讲授式课堂的局限,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问题为驱动的项目化学习路径。基于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章节,开展的“新冠疫情下的数据预测模型”项目教学。
1.项目目标
在项目目标设定上,教师聚焦于数学知识与现实应用的结合,明确三大核心目标:
(1)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指数增长模型的原理、性质及应用场景,掌握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图像特征与变化规律,通过项目实践将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2)培养学生的数据可视化能力,使其学会运用Excel、Python等工具对收集到的疫情数据进行处理与可视化呈现,能够通过图表、图形等直观形式展示数据特征与变化趋势,提升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
(3)通过项目实践,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建模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关注社会热点、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2.实施过程
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按照科学的逻辑顺序分阶段推进。各小组围绕本地疫情数据展开收集工作,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卫生健康部门公告、新闻报道等渠道,获取本地自2020年1月起连续30天的新增病例数和累计病例数,并将数据整理成时间—人数的二维表格。某组学生在收集数据后发现,第1日至第10日的累计病例几乎呈翻倍增长,便提出疑问:“老师,我们发现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这是不是说明增长率也在变?”教师借机引导:“这是指数增长的重要特征之一,你们可以尝试将数据代入y=abx来估计出最符合你们数据的参数a和b。”此处,教师强调指数模型参数的估算技巧,并示范如何使用Excel绘制趋势图线进行初步拟合。
3.成果
项目最终成果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呈现,各小组需撰写一份完整的“新冠疫情下的数据预测模型”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背景、数据收集方法与来源、指数增长模型的建立过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的对比分析、模型修正过程及最终预测结论等。
三、反思与建议
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教师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一是课时与进度矛盾突出。二是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因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基础好的学生主导关键任务。为此,教师可从三方面突破:设计微项目,将复杂任务拆分为2-3课时可完成的模块,如聚焦指数函数模型构建;实施分层指导,按学生基础提供差异化任务卡;推动跨学科融合设计项目,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分散时间压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本文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为基础,实践表明,项目化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与应用能力,同时促进其逻辑思维、数据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发展,推动项目化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持续深化与规范化发展,真正实现以学科为基础、以素养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转型。
参考文献
[1]俞昕.基于高中数学建模项目化学习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讯, 2024(18):42-45.
[2]陈丽娟.高中数学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应用[J].文理导航,2024(14):22-24.
[3]付磊波.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研究[J].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4(17):95-97.
[4]颜金.促进数学建模的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案例研究——以“如何设计一条最优的旅行路线”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 2024(21):52-54.
[5]孙琳.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 2023(31):38-39.
本文系李建军主持的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县域高中数学项目化学习行动研究》(课题编号:GH-24016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建军,男,寿阳县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