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辟谣总第7918期 >2025-07-04编印

猪油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你可能被误导了
刊发日期:2025-07-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流言:“猪油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

很多人认为猪油是动物油脂,热量高,也富含饱和脂肪,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

流言分析:这是一个常见误区。

摄入某一种食物会不会让人发胖,主要看摄入热量的多少。肥胖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核心在于能量的摄入与消耗是否平衡,和吃油的种类关系不大。单纯从热量角度看,猪油和绝大多数植物油的热量值相差无几,都在 900kcal/100g 左右。不过,猪油香味浓,容易让人多吃。而植物油看似健康,但如果因为这种心理暗示而放松警惕过量使用,同样会引发肥胖问题。

“猪油那么香,热量肯定高,而且全是饱和脂肪,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长胖!”在追求健康的当下,这样的说法流传甚广,让不少人对猪油望而却步,甚至将其视为导致肥胖的“罪魁祸首”。


相关链接:

吃猪油就比植物油更容易长胖吗?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发胖的“锅”,猪油不背

猪油作为传统烹饪的经典食材,在奶奶辈的厨房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一勺融化的猪油就能让寡淡的饭菜瞬间香气四溢。可是,香喷喷的猪油却在无形中背负了“发胖”的黑锅。其实,“猪油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的说法并不科学。发胖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摄入>能量消耗,多余的能量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从而让人长肉,体重增加。

在烹调油的选择上,无论是猪油还是植物油,它们的热量都差不多,为 900kcal/100g 左右。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动物油中猪油(板油)热量为 827kcal/100g,猪油(炼)为 897 kcal/100g;植物油中菜籽油、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茶油、大麻油等的热量均为 899kcal/100g。

这意味着,如果摄入相同重量的猪油和植物油,它们提供的能量基本差不多,“猪油热量更高”的说法是不对的。

另外,在研究方面过去确实有一些动物研究显示:饲喂高脂饮食(其中包含猪油)的小鼠体重增加,体脂率上升。比如,2015 年发表在《营养与糖尿病》上的一项动物研究,有加拿大学者分别给大鼠喂了以猪油和植物油为主的高脂肪饮食,并以正常脂肪饮食作为对照。经过 14 周后发现,与正常脂肪饮食组的小鼠相比,两组高脂肪饮食小鼠体重都增加了,其中喂养高猪油脂肪组的小鼠增加了更多的体重和体脂,其体重和皮下脂肪比高植物脂肪组小鼠高 30%以上。

然而,最近由我国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于《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该研究发现,与玉米油和菜籽油等植物油相比,食用猪油的小鼠体重更轻,脂肪沉积更少,其血清胆固醇水平也显著低于食用玉米油和菜籽油的小鼠。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的看待这项研究。毕竟是一项动物实验,其结果能否完全推广到人类,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不过,猪油也是一种“美味的陷阱”,有超过 50 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酯类、酸类、烃类等,它们赋予了猪油奶油和黄油香气、烧烤香气、坚果香、焦糖香、奶酪香、果香等风味,各种香味成分的叠加呈现出猪油独特的风味和浓郁的香气。

这种香气能够极大的刺激食欲,使得用猪油烹调的菜肴(如猪油炒青菜、猪油拌饭)格外诱人,容易让人胃口大开,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吃下更多的食物,导致总热量摄入超标。这不是猪油本身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而是其诱人的风味可能导致“更容易吃多”的行为导致发胖。

与猪油相比,植物油往往带有一层“健康光环”。人们潜意识里认为植物油更健康,可能在烹饪时不自觉的放宽用量导致热量超标,引发肥胖。

总体来说,真正导致肥胖的原因是全天总热量摄入超标,而非单纯选择猪油或植物油。将肥胖归咎于猪油并不科学,关键在于整体饮食结构和用油量的控制。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烹调油用量需控制在 25~30g。


如何理性看待猪油?

人们普遍理解的猪油就是用猪的各种脂肪组织熬制后得到的油脂。根据我国《GB/T 8937-2023 食用动物油脂 猪油》中的规定,猪油应当是以健康生猪经屠宰、检验检疫合格后获取的鲜(冻)、卫生的肥膘、板油、网膜或附着于内脏器官的脂肪组织等为原料,炼制(精炼或不精炼)加工而成的油脂。

在营养上,猪油的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都不多,脂肪含量高达 88.7~99.6g/100g,营养主要体现在脂肪酸上。

猪油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比较高,分别是 43.2%、47.9%,还含有 8.9%的亚油酸。并且猪油还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为 93~110mg/100g,植物油不含有胆固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人脂肪提供能量应占总能量的 30%以下,其中饱和脂肪酸供能应低于 10%,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与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

目前,我们饮食中来自畜肉、加工肉制品、糕点以及部分植物油(比如椰子油、棕榈油)的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已经相对充足,甚至对于部分人群来说可能已经超标。如果再将植物油换成猪油,就更容易导致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超过推荐上限,增加健康风险。

并且,《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基层版》中也提到:应当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包括动物脂肪(牛油、猪油、黄油等)及部分植物脂肪(椰子油、棕榈油等)。即便如此,也不是完全不能吃猪油,有些情况还是很适合使用猪油的。

1.偶尔炒青菜

偶尔用猪油炒菜调节口味是可以的,即便再枯燥无味的蔬菜,只要用猪油炒一下,就能变成香喷喷的菜肴。同时还能软化蔬菜的膳食纤维,让蔬菜口感更润滑。

2.煎炸食物

猪油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热稳定性好,加热后不易变黑,高温下有害物质少。有研究对比了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和猪油在热烹饪过程中释放油烟的 VOCs(烷烃、醇类、醛酮、杂环胺、多环芳烃类等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释放的 VOCs 含量显著高于富含饱和脂肪酸的猪油,这几种油脂释放油烟 VOCs 致癌风险依次为:花生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而这几种植物油则又远大于猪油。

如果偶尔进行煎炸,使用猪油或许是相对健康且稳定的选择之一,但仍需严格控制频率和食用量。即便猪油比大多植物油性质更稳定,高温下产生的反式脂肪酸也更少一些,可在长时间煎炸或反复使用下,不仅会造成必需脂肪酸的损失,还会影响油脂的口感,有害物质的生成也会越来越多。

3.做糕点

制作某些中式传统糕点(如苏式月饼、老婆饼、蛋黄酥等),少量使用猪油可以带来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总结:猪油本身并不比植物油“更容易”让人发胖,猪油的香味可能促进食欲,但植物油过多使用同样会导致肥胖,合理的控制烹调油用量(25~30g/d)才是明智之举。

不同的烹调油脂肪酸构成不同,建议多样化使用,获得更均衡的脂肪酸。

来源:科学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