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 黄瑶
乡贤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乡贤事迹激励人心,乡贤制度也为乡村治理提供智慧。但随时代变迁,乡贤文化在乡村社会中地位边缘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他认为这些文化遗产可以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启示。新时代赋予了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内涵和要求,而乡贤文化亦是推动这一切向前迈进的强大动力。将乡贤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基层民主治理的一种创新实践,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弘扬和传承乡贤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激发其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
一、乡贤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治理的作用
(一)重构乡村思想价值观念
随着农村发展和社会变迁,传统价值体系面临挑战,乡贤权威作用凸显。乡贤能引导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勤劳致富、重视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同时,乡贤在重塑乡村社会价值观中至关重要,利用权威增强村民信任,倡导新邻里相处模式,促进乡村秩序重建,努力构建和谐、有序乡村社会价值体系,满足国家发展需要。
(二) 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才,乡贤文化对乡村经济有重要推动作用。一是乡贤作为经济力量,能引入资金和资源支持乡村建设、产业升级,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二是乡贤文化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形成文化产业,通过创新模式提升文化内涵并创造经济增长点。
(三) 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乡村公共服务缺失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乡贤作为乡村宝贵财富,可助力改善此状况。新乡贤凭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改善环境和提供医疗服务,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同时,乡贤文化尊重教育,乡贤可推动教育改革,设立基金会,支持创新和培训,提升教育质量。乡贤组织如理事会能维系乡村和谐,解决矛盾,促进邻里和睦,营造文明乡村环境,改善乡村物质与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
(四) 推动乡村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需科技手段升级传统农业,高效管理农田,并普及科学文化教育提升农民素质。乡贤文化作为桥梁,吸引技术型人才返乡,弥补农业人才缺口,推动农业现代化。乡贤通过乡愁情感吸引人才回归,传授先进科技。同时,乡贤提升农业管理水平,优化管理队伍素质,传授先进管理方法。在乡贤引领下,农民提升政策理解、科技知识应用,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二、乡贤文化融入现代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乡贤数量减少
乡贤文化源于历史,核心是乡贤群体作为乡村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乡贤传承文化,与乡村命运紧密相连。近代社会变革,尤其是政治体制变化和工业文明兴起,挑战了小农经济,导致乡村精英离乡赴城,这打破了乡村生产格局和传统秩序,邻里关系瓦解,乡村社区衰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人才回流成为可能,但要恢复乡贤文化活力需时间和耐心。村民需重新认识、接纳回归的精英,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重获乡村归属感才能发挥乡贤文化作用,焕发新生命力,此过程漫长且艰辛。
(二) 乡贤文化辐射范围有限
近年来,乡贤在乡村振兴中角色凸显,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桥梁。浙江绍兴上虞区乡贤文化研究会等组织积极推广乡贤文化,打造知名品牌。江苏如皋市举办乡贤大会,共谋发展。徐州贾汪区耿集街道乡贤理事会参与治理,化解矛盾。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对乡贤文化认知差异大,影响文化传承和弘扬。部分地区未将乡贤文化作为长期品牌培育,效果有限。经济落后地区资源匮乏,乡贤作用被忽视,影响乡村振兴。提升地方政府认知和重视程度,确保资源支持,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乡贤文化内生发展能力不足
乡贤文化发展差异受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也反映文化价值认识差异。部分地区依赖政府行政手段推动,缺乏内生动力。乡村“两委”、村民及乡贤参与度不一,整体推进不足。地方政府虽提供物质政策支持,但多为临时性,受地方政治财政状况制约。乡贤群体规模小、质量不高,且乡村精英流失严重,返乡精英影响力有限。基层领导对乡贤文化认知不足,村民知之甚少,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度建设滞后,缺乏稳定保障,各方面待加强完善,乡贤文化传承发展常陷入困境。
(四) 乡贤文化的趋利牟利性提高
乡贤文化承载中华民族精神遗产,为乡村治理注入活力,倡导见贤思齐,鼓励道德高尚和人格完美。乡贤回归助力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智慧、经验和资源不可或缺。但乡贤文化发展面临挑战,部分地区过分商业化,忽视文化传承本质,扭曲文化初衷,甚至部分乡村精英利用制度漏洞牟利,违背道德标准,损害公众信任和乡村公共利益。
三、乡贤文化融入乡村现代化治理的建议
(一) 建立乡贤参与治理组织
当代乡贤文化未消逝,反随社会发展不断丰富拓展,融入现代化治理理念,构建多元共治模式。乡村治理不再是乡贤主导,而是“两委”治村结合政府与乡贤合作。乡贤通过乡贤理事会、参事会等平台参与治理,发挥优势,这些平台促进乡贤文化传播,发挥积极作用。乡贤理事会还负责培训、教育及乡贤队伍管理,确保质量和声誉,增强乡贤文化生命力影响力。
(二) 创新乡贤文化传播形式
乡贤文化源远流长,依赖多种载体传播。公共建筑如祠堂、名人故居等,承载历史记忆,是情感与精神寄托。文艺表演如戏曲,以其独特魅力跨地域传播文化,寓教于乐,传递传统美德。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承载先贤智慧,弘扬乡贤精神。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动画、书籍、影视剧等精准传播策略。地方舞台剧、公共娱乐场所、墙画等也是有效途径。标志性公共建筑可重新命名或修缮,成为新地标,传播乡贤文化。
(三) 通过乡贤实践活动弘扬乡贤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中,地方政府需推动乡贤返乡,创新政策吸引他们参与乡村发展。利用“乡情牌”激发归属感,设“乡贤回归奖”等物质精神激励。宣传乡贤事迹,培养社会责任感,重视其在乡村社会治理的“德治”作用。推进基层自治与乡贤组织协同发展,提升治理效率,增强村民信任。
(四)给予突出乡贤物质精神奖励
市场经济下,乡贤文化受挑战。乡贤若被利益驱动,会扭曲文化本质,损害传承创新使命。针对部分乡贤利用项目补贴从事不正当商业活动的行为,政府应完善法规、监督机制,确保补贴合理分配;奖励杰出乡贤,如经济补贴、名誉证书等,维护文化纯粹性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