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当盛夏的荷香飘散在广东蕉岭的田野,一群特殊的“寻宝者”从数千里外奔赴此地。他们是来自山西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子。他们的目的地,不是繁华都市,而是粤东北一个名叫“三圳”的小镇。这个岭南小镇,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能吸引天南海北的未来学者们,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一本名为“善治”的活教材
“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带队专家、山西大学的王慧斌副教授一语道破了此行的目的。对于这些学子而言,三圳镇并非普通村镇,而是一本等待被深度阅读的“善治教科书”。这里是持续20年“南农实验”的腹地,辖内的芳心村、九岭村早已是“国字号”的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当许多地方还在为基层治理的难题头疼时,三圳似乎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解题思路”。
在镇党委副书记张伟凇的带领下,学子们走进了被誉为“神经中枢”的镇综治中心。墙上的网格化管理示意图,密密麻麻地连接着全镇59个基础网格,但真正让学子们震撼的,是那些鲜活的数字背后的人和事。“我们了解到,2024年全年,这个中心成功调解了260件矛盾纠纷,成功率高达98%,全镇13个村(社区)都成了‘无信访村’。”一位参与调研的博士生惊叹道,“这在课本里只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但在这里,它意味着260个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
田野深处
看见“共建共治”的真实脉动
理论的深度最终要由田野的厚度来检验。学子们很快便散入九岭、芳心、招福等村庄,开始了真正的“寻宝”之旅。他们发现,“共建共治”在三圳不是悬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在招福村,他们见证了“产业村长”机制的魔力。一位专业的带头人,就能构建起“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带动上百户群众参与到特色产业中,让200多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在芳心村,学子们看到,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民主决议,43亩无人问津的闲置土地,摇身一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生态葡萄园,带动50余户农户参与经营,户均增收约6000元。
最让学子们触动的,是乡贤的力量。三圳镇独创的“基层治理顾问团”,由德高望重的“五老”、乡贤能人和客家叔公组成。他们不仅是矛盾调解的“润滑剂”,更是家乡发展的“引路人”。正是通过他们的牵线搭桥,成功为镇里引进了两个总计划投资2.6亿元的重大项目。在河堤路绿化项目中,乡贤们更是慷慨解囊,一笔75万元的“绿美资金”,就让1.1公里的沿线景观焕然一新。“这让我们深刻理解到,乡村治理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激活根植于乡土社会的内生动力。”一名学子在手记中写道。
从“被观察”到“共创造”
一个政学研合作的新起点
这次调研,也标志着三圳镇与山西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战略合作正式拉开序幕。三圳镇党委、政府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治理经验,这份开放与坦诚,也让学子们感受到了三圳对于创新求变的渴望。
据悉,这群青年学者将在三圳镇设立“博士工作站”,长期扎根于此,深度参与和研究三圳的治理创新。他们的目标,是将这些鲜活的“三圳故事”系统化、理论化,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圳模式”,为全国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贡献一份独特的岭南智慧。
这场始于盛夏的南北对话,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青年学子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感悟善治。他们有理由期待,这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将为中国乡村的未来,激荡出更多可能。(张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