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紫癜性肾炎”5月,2022年6月28日与友人前往海南,遇台风暴雨,淋雨,右足背皮肤破损并接触路边积水,食用烤乳猪。其余四人在旅途中有不同程度发热伴腹泻,均返回本地前痊愈。7月5日患者发病,7月6日上午乘飞机返回,发热5天,血肌酐升高1天入肾内科治疗。
关键词:类鼻疽;护理;感染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Bulkholderia pseudomal-le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引起类鼻疽病。有研究表明[1]类鼻疽病经皮肤和呼吸道感染是主要感染方式。细菌分离培养仍是诊断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金标准”[2]。本文分享1例医护协同护理类鼻疽感染后败血症导致急性肾损伤患者,为广大护理同行提供参考和建议。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患者,男,21岁,“紫癜性肾炎”5个月,2022年6月28日与友人乘飞机前往海南三亚旅游,患者7月6日上午乘飞机返回,发热5天,血肌酐升高1天入肾内科治疗。
二、检查
1.生命体征情况:
T39℃,BP115/65mmHg,P112次/分,R22次/分。
2.实验室检查:
提示白细胞计数8.79*109/L,中性粒细胞80.5%,红细胞计数5.15*1012/L,血红蛋白143g/L,血小板计数57*109/L,C-反应蛋白72.16mg/L,生化示:谷丙转氨酶31.98IU/L,谷草转氨酶39.98IU/L,总胆红素9.45umol/L,直接胆红素1.49umol/L,间接胆红素7.96umol/L,肌酐316.4umol/L,尿常规示蛋白2+,潜血3+。
3.辅助检查:
便检: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血培养:我省疾控中心质谱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胸部CT:双肺多发结节;
心脏彩超:心包积液。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急性肾损伤;2.类鼻疽感染
1.病史情况:
“紫癜性肾炎”5月
2.临床表现:
5日头晕、咽痛、发热,测体温为36.7℃,6日出现腹泻,为水样便,约5-6次每日,遂乘飞机返回本地就诊,两天后未再出现发热,期间尿色变为鲜红色,仍有乏力、头晕症状。
3.实验室检查情况:
血小板低;c反应蛋白高;血肌酐高于正常值;尿常规示蛋白2+,潜血3+。
四、治疗
1.全身治疗:
患者在我院肾内科就诊后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等药物,以抗感染。
2.局部治疗:
7.10-7.12:复查各项指标恢复明显好转。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纳4.5g肾炎康复片2.4g;百令胶囊1.5g;7-13:出现腹泻,提示肠道菌群失调趋势;7-14:停抗生素;7-15:右侧局部胸壁及肩胛疼痛,出现发热,抽血培养及其他化验指标,不能除外伤寒,静点头孢曲松联合阿奇霉素;0.9%氯化钠注射液皮试阴性后执行+头孢曲松钠;5%葡萄糖注射液+阿奇霉素0.5g患者持续高热;7-16:体温持续40℃,白细胞报危机值,调整抗感染方案美罗培南0.5g;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美罗培南0.5g;7-18:右侧局部胸壁及注射肩胛部剧烈疼痛,经验性加用环丙沙星: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输注时间为60分钟;7-28:0.9%氯化钠注射液+美罗培南1g;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4g。
3.健康教育:
体温监测、饮食指导、预防并发症、随访监测。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感冒、破损伤口避免接触污染环境。勤观察体温,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治疗、定期复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心理护理:
应主动关心患者、多与其沟通,告知病情进展及可能预期的情况。
五、治疗结果、随访及转归
第25天,患者基本恢复正常,血培养阴性,CT示脓肿消失,每周定期电话随访,目前状况良好。
讨论
本病确诊前可经验性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初期强化治疗的一线药物至少包含头孢他啶、美罗培南等。但易产生细菌耐药性。定期对医务人员有关抗生素的培训。该患者既往有紫癜性肾炎,免疫力较弱,加之足部有伤口,易遭受病原体的侵袭,免疫系统不能正常发挥保护作用,我们应告知患者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免疫力。该患者抗生素治疗至少3-6个月,我们应加强动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参考文献
[1]TAPIA D, SANCHEZ-
VILLAMIL J I, STEVENSON H L, et al. Mul-ticomponent gold-linked glycoconjugate vaccine elicits antigen-
spe-cific humoral and mixed T H1-T H17 immunity, correlated with in-creased
protection against 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J]. mBio, 2021, 12(3):e0122721.
[2] GASSIEP I, ARMSTRONG
M,NORTON R. Human melioidosis[J]. Clin Microbiol Rev,2020,33(2):e00006-e0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