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便是食物在体内消化的最终产物,由未消化的食物残渣、食物的分解产物、消化液胃肠道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白细胞、肠道正常菌群等组成。
健康人的粪便颜色因含粪疸素而呈黄褐色,为成形、条带状,其形状、硬度与所进食物种类有关。一般健康成人排便率可隔天一次或每天两次,多数为每天一次,每次排便量约为100~250g(干重25~50g)。婴幼儿粪便因所含的胆红素未能转变成胆绿素而呈黄绿色或金黄色糊状。
粪便检验标本采集及送检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便盆或坐厕中的粪便常混有尿液、消毒剂及污水等,可破坏粪便的有形成分,灌肠或服用油类泻剂后的粪便常因过稀且混有油滴等原因影响检验结果,不适宜做检验标本。正确采集常规检查的粪便标本应在试验前3天停止服用干扰检测的药物,如维生素C、铁剂、阿司匹林等并禁食动物的血、肉、鱼、肝脏和大量含过氧化酶的蔬菜。
采集常规检查的粪便标本容器应使用一次性、无渗漏、有盖无污染物的干净容器,且大小适宜,根据检验目的选择最有价值的标本,如含有脓血、粘液或颜色异常的标本。如外观颜色无异常则须从表面、深处及末端等多处采集,一般取3~5g新鲜粪便立即送检,冬天应保温送检,一般常规检查不应超过1小时,寄生虫和虫卵检查不宜超过24小时。
当胃肠道、胰腺有炎症或功能紊乱时,粪便量和排便次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粪便颜色及性状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意义。
粪便颜色变化可能的原因:
1:鲜红色:生理性见于食用番茄和西瓜,病理性见于肠道下段出血(痔疮、肛裂、直肠癌)。
2:果酱色:生理性见于食用大量咖啡、可可、巧克力等,病理性见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
3:灰白色:生理性见于服用硫酸钡、进食过量脂肪或金霉素,病理性见于胆道梗阻、肠结核、胰腺疾病。
4:绿色:生理性见于食用大量绿色蔬菜或甘汞,病理性见于婴儿肠炎(胆绿素未转变为粪胆素)。
5:黑色:生理性见于食用铁剂、动物血、肝脏、活性炭及某些中药,病理性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6:黄色:生理性见于新生儿粪便、服用大黄、山道年,病理性见于:胆红素未氧化及脂肪不消化。
粪便性状变化的临床意义:
1:稀汁脓样,含有膜状物见于伪膜性肠炎、隐孢子虫感染。
2:稀汁洗肉水样见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3:稀糊或稀汁样见于急性(胃)肠炎。
4:白色淘米水样,含粘液、量多,脓细胞见于霍乱、副霍乱。
5:小肠病变时粘液混于粪便中或大肠病变时粘液附于粪便表面见于肠道炎症或受刺激、肿瘤及某些细菌。
6:溏便呈粥样、内容物粗糙见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窦潴留。
7:大便呈粘胨状、膜状、纽带状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
8:鲜红色,滴落于排便后或附在粪便表面见于直肠癌、直肠息肉、肛裂、痔疮。
9:脓样、脓血样、粘液血样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
10:黄白色乳凝块或蛋花样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
11:球形硬便见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人排便无力。
总之:在临床工作中正确留取粪便标本是检验质量保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