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施扬
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
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这是一首节气诗,诗人紧紧抓住霜降节气的基本特征,描写了以荷花为代表的花草树木在临冬时节凋零的萧瑟,以及恰逢农村“棉白万顷采收忙”的丰收景象,让霜降时节露、霜、阳光的景象生动地展映在读者的面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标志着秋天进入尾声,冬天即将开始。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于每年公历10月23日-24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二十四节气解》“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霜降不是降霜,而是指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中医学秉承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提倡人应该根据四季阴阳的变化,调整人的作息规律和身心活动,并总结出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调神原则,达到与天地同步、和谐共振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效果。《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气候寒冷,草木凋零,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季节也正是人体养藏的最好时刻。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
霜降之后,意味着冬天临近,人们应该改变夏天养成的“晚睡早起”的习惯,尽量“早睡早起”,逐渐过渡到冬天的“早睡晚起”。在古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戌时,指19时至21时,又称黄昏;亥时,指21时至23时,此时正是夜阑人静之夕,故又称人定。《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此处“人定”指人应该安定下来,准备睡觉了。古语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子时,指23时至1时。《灵枢·营卫生会》“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夜半即子时,阴陇指阴气极盛,按照阴阳消长规律,此时阴气最盛。因此,建议每晚亥时(21时至23时)内,争取在子时(23时至1时)前入睡。
那一天到底睡多久合适呢?有没有统一的标准?
美国“全国睡眠基金会”(简称NSF)的专家在最新的研究中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所需睡眠时间给出建议,新生儿每天应睡时间14至17小时不等,成年人每天保持7至9小时,而65岁以上老年人能达到7至8小时就可以了。但是睡眠时间还是因人而异的,判断睡眠的质量,还应结合个人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和体力等综合情况。
来源:达医晓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