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党校 宋安平
下乡资本采用公司化市场化和契约性经营管理方式,必然对下乡村庄场域内的自然资源、人员配置、内生土地资源、乡贤治理结构、村级组织治理体系等场域要素产生资本化运作和现代化治理的积极效应,使得村庄公共资源资本化、公共服务市场化、村级组织公司化。理性指引下乡资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市场化、规模化,化解和降低自然条件风险、在地化嵌入风险、市场化经营风险和其他社会风险等相互叠加和耦合掣肘,有效驾驭和合理超越下乡资本的本能属性和消极效应,才能确保下乡资本服务好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
培育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下乡资本和民营企业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不仅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热心建设者,而且是我们党同心协力解决“三农”问题事业的自己人和同路人。下乡资本及其人格化主体一定要有高尚的家国情怀,正确的经营处世之道和职业企业家精神,要有艰苦创业和科技创新的经营发展理念,发扬实业报国的优良传统,自觉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也应自觉担负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家使命感;更应在下乡资本的企业内部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构建全体员工利益共同体;下乡资本企业要守法经营,自我约束下乡资本的异化,自觉防患社会风险。
提升人文环境和经济基础。下乡资本进入农村生活和进军农业产业一定要适应农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条件、农村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一定要与农民的利益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否则就难以得到农民的理解和拥护,就难以得到农村基层干部的支持和帮助,就难以融入到乡村生活和乡村治理中去。下乡资本及其企业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当地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去,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形成企业与农户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下乡资本积极推动乡村事务处理和乡村公共服务等治理实践,能有效实现下乡资本与农村基层治理优势互补,塑造新型政企互动关系,促进乡村治理有序发展。
改变生存方式和治理模式。国家相关政策和“三农”治理体系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回应逆城镇化对“三农”问题的新关切。合理引导下乡资本和返乡资本的逆城镇化流动和有效融合,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利用下乡资本、入村市场、下乡文化和返乡贤达等促进农村现代化的衍生功能,积极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村基础教育状况、消费理念和思维方式,推动农民的共同富裕和现代化进程;有序吸引伴随资本下乡的文化回流和乡贤回归、市场入村和消费入村,积极推动乡村的自治、德治、法治的“三治融合”新模式建构,促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实现资本获利和健康发展。下乡资本首要的任务是提升资本营运效益,降低单位产品的资产消耗,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和回报率,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利润和更好的发展空间。其次就是提升下乡资本企业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促使下乡资本在开发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村经济过程中获得应有的资本红利和经营红利。再次就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节约单位成本,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实效。最后还要强化下乡资本的在地化经济基础和在地化人文基础,让下乡资本、下乡信息、入村市场和下乡企业人员真正融入到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去,自觉约束和管控政策风险和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