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位于阳高县的高速飞车试验基地多次被媒体报道。那么,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为何要建这个基地?高速飞车是一种怎样的“车”,其由何种高技术支撑?该基地目前的试验有何进展?就此,小编整理了权威媒体报道,逐一解答这些问题。
高速飞车项目
旨在抢占未来高速列车技术高地
全尺寸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高速飞车交通系统项目(以下简称高速飞车项目),旨在使列车在真空管道中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运送乘客和货物。
该项目以航天科工集团基于现有和攻关中的航天先进技术为基础,于2017年正式启动布局并积极推进,经过4年的努力,很多关键技术已经攻关,项目已经到了可以实地试验的阶段,而我国也早已将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列入技术储备研发项目,以抢占未来高速列车技术高地。
高速飞车山西省实验室
和中试基地建成
据了解,高速飞车项目于2021年9月获批立项,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项目基地位于阳高县。
2022年4月,高速飞车山西省实验室、高速飞车中试验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该试验室由中北大学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联合共建,汇聚山西优势资源力量和航天科工集团国家队科研实力,按照“悬浮推进先行,试验载体攻关,线路平台验证,分步形成能力”的总体研发思路开展。同时,实验室将汇聚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构建一流创新团队,积极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跨领域集成创新,完成一批重大突破或颠覆性科技成果,不断完善高速飞车技术标准体系。
目前,该实验室重点开展四个方向研究和一个中试基地建设,即高速飞车系统总体技术、多场耦合动力学技术、磁悬浮与直线驱动技术、高动态检测与智能诊断技术研究以及中试基地建设。
高速飞车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陆基交通技术
全尺寸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是指有着低真空管道轨道系统的磁悬浮列车技术,也可以说是行走在密封的低真空管道中的磁悬浮超高速列车系统,因为它利用超导磁悬浮技术与地面脱离接触消除摩擦阻力,利用内部接近真空的管道线路大幅减少空气阻力,所以行走速度可以比管道外更快,而且在外面听起来其噪声很小,即便是在管道中,由于空气稀薄,其噪声也不大。而且它的运行完全不受天气影响,无论管道外是狂风暴雨,还是雷电冰雹,对管道中的列车都没有影响。
又由于是磁悬浮列车,所以这种列车连车轮子都没有,而是利用电磁力悬浮在轨道上的,在行走的时候基本没有摩擦阻力,只是利用电磁推进,行走起来十分平稳,其速度简直可以说是无极限,因此可以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每秒约278米)的“贴地飞行”速度,且具有更快速、更便捷、更舒适、更安全和经济可控的特点,比普通的民航客机的速度(一般每小时900公里)还快,接近手枪子弹出膛时的飞行速度(300~450米)。
由于“高飞”速度实在太快,所以这种交通系统的线路或者说管道会很直,城市与城市之间基本就是一条直线,其能设置的站点相对也会比较少,主要连接各省省会、重要城市。
该试验线采用了磁悬浮技术,使列车在真空管道中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运送乘客和货物。如果取得成功,这将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陆基交通技术。所以,高速飞车项目成功实施后,将构建全国一小时经济圈!这是我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航天强国建设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高速飞车已跑出
每小时623公里的试验速度
高速飞车中试基地的大科学装置,是一条2公里长的每小时试验速度1000公里的磁浮超高速交通试验线。
试验结束后,又开始进行全尺寸超导航行试验。
据航天科工集团“高速飞车”项目团队成员李萍介绍,“高速飞车”从静态到动态跑起来了,这个是全系统的一个集成试验,相当于将很多分系统集成在一起,通过这个试验,能够初步验证“高速飞车”总体方案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今年1月30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磁电总体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称,1月29日,三院牵头在阳高县高速飞车试验基地,成功完成了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即高速飞车)全尺寸超导电动悬浮试验。
专家介绍,要达到设计速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逐步推进。此前,试验团队已在非真空条件下完成了超高速磁悬浮与电磁推进试验,速度达到了每小时623公里。未来运行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000公里。
实施高速飞车项目对科技创新
和带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据高速飞车山西省实验室主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磁悬浮与电磁推进技术总体部主任、高速飞车项目总设计师毛凯介绍,实施高速飞车项目对科技创新和带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通过实施该项目,可实现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全尺寸悬浮推进演示验证,突破系统集成、低真空、高动态超导磁体、大功率多重化牵引变流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初步构建形成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统综合研究体系、试验体系、标准体系和产品配套体系。由此,将形成一大批知识产权、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
更值得一提的是,高速飞车项目涵盖先进制造、先进电力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基建等众多技术,兼具高技术和大规模双重属性。该项目已牵引国内上千家单位开展协作,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单位技术研发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