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学术总第7821期 >2025-02-07编印

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
刊发日期:2025-02-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梁亚菲

中等专业学校(中专)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育目标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语文作为中专教育的基础课程,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对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进行深入思考,立足实际分析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为中专语文教师做好教学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它不仅承载着语言文字的学习,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育元素。

(二)当代中专生的德育需求

当前中专生普遍缺乏系统的德育教育,其思想道德品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这对国家发展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德育渗透有助于弥补这一不足,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道德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中专教育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加强德育教育。

二、中专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一)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利用

中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如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典范、历史人物的品德教育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讨论话题和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对作品中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认同。此外,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道德困境中做出选择,从而加深对道德价值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提高其实际应用价值。

(二)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德育与知识传授的结合,通过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理解和吸收其中的道德观念。

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可以首先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苏轼在政治失意后,如何通过怀古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讲解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所蕴含的壮阔历史画面和深沉的哲理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朗读这首词,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韵律和意境。然后,逐句解析词中的意象和用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理解苏轼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来抒发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历史人物的思考。此外,还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苏轼或其他历史人物,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词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在德育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态度,以及他如何在作品中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三)课外活动的拓展

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和文学创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引领他们亲身体验文学的魅力,深刻感悟道德的光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德育的教育目标。

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纪念馆,我们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更让他们亲身体验先辈们的道德风范和精神追求,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对历史的敬畏与感悟。

再次,利用节假日或特殊纪念日,开展主题班会或主题征文比赛,让学生在准备和参与过程中,深化对社会责任和公民道德的认识。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师的榜样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正面的道德信息。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应展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如诚实守信、公正无私、勤奋敬业等,这些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得到全面提升。

三、结语

中专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利用、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课外活动的拓展以及教师的榜样作用,可以实现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