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学术总第7864期 >2025-04-11编印

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专业成长
刊发日期:2025-04-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寿阳县第一中学校 史黎云

一、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作为教师,要真正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需要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履行时代使命。新时代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分享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句话:

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导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潜质,教师要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贵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教师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目前,可能有许多教师感觉不幸福,这有来自上级的压力,来自社会的压力。面对外在压力,我们无力改变,实际上我们的幸福感缺失,还有我们自己缺少一种“向上的力量”,个人需求高无法达到,要求多无法得到。教师的幸福来自成就感、获得感、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成就感、获得感来自个人的专业成长,来自育人成才的收获,归属感、认同感来自集体的和谐、师生的认可,安全感来自政策的稳定和个人的胜任。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一种“向上”的力量,“向上”不仅是一种追求的状态,更是一种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姿态。只有向上,才能教育一个孩子,成就一个家庭,履行一份责任,担当一份使命;让社会因教育而和谐,让世界因教育而精彩。

二、教师的专业成长

汾阳中学校长武松在我校作报告时,提到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试题命题、课题研究形成素材库。提到一沙一石,不计其微,一点一滴,知行致远。教育就是日复一日的善待和用心。

2022年8月29日,在高中教学策略与方法行动研究项目交流会上,北京四中分校校长、中国教师研修网专家提到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建设过程。认为教师知识的建设有五个阶段。

一是以学习立意的时期。每个教师在学生时代在校学习的收获,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决定着专业知识是否过关。

二是教材立意的时期。刚刚工作,熟悉教材,教教材的阶段。

三是考试立意的时期。能够依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命制试题,指导学生考试。

四是三维目标立意的时期。能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发,在知识体系基础上构建教学方向。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方向发展。

五是教育立意时期。能够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从学科教学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转变,教育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成长。

知识是否过关?教材是否通畅?命题是否科学?课堂是否清楚主体教学是否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每个教师思考。

我们将核心素养比成开车。礼貌行车是基础知识,熟练驾驶是关键能力,安全驾驶是必备品格,尊重生命是核心价值。个人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和驾驶汽车一样。教师专业成长也需要经过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核心素养四个阶段。

一要学习基础知识。包括政治性条件知识、专业性学科知识、技术性业务知识、实践性行动知识、素养性人文(道德)知识。特别是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许多老师大学没有学过,平时涉略较少,恐怕理解上不一定比学生强,不学习恐怕是在误人子弟。基础知识,如同驾驶科一和科四。

二要掌握关键能力。包括课标理解能力、问题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知识建构能力、学业评价能力、作业设计能力、试题命制能力、听课评课能力、反思提升能力,这好比在不同路况下的安全驾驶。

三要锤炼必备品格。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不忘职业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个性,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香,万物各成其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礼貌行车。

四要发展核心价值。老师们要担当立德树人使命。通过自己的教改变孩子们的命运,赢得学生的尊重,取得社会的认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就是老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对生命的尊重。

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学好基础知识,做好有知识奠基;掌握关键能力,做到有能力办事;锤炼必备品格,能够做正确的事;发展核心价值,能够正确地做事。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革多少年了?从1997年起,山西有25年历史。高中改高考改革从3+2到3+综,再到3+x、3+1+2已经有30多年历史。课程改革伴随课堂改革,每次改革都成就了一批学校。面对新的改革,我们是弯道超车还是弯道翻车,需要我们研究政策、研究策略,分析学情、分析教情,科学研判、科学决策。

201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

2016年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核心素养成为制定课程标准、编写课程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批判性思维、决策能力、问题解决和自我调整等高阶思维能力,越来越关注沟通与写作技能以及自律、反省、协作和责任感等人格特征和态度。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立德树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完善综合素养评价。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等评价标准。

2021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对高中学校评价的五大方面、18项关键指标、48个考察要点。从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管理五个方面提出评价要求。

2019年国务院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是我们课堂改革的纲领文件。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要求: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

关于课堂改革总方向是: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项目学习、大单元学习、主题学习),落实因材施教。

近两年,关于课堂改革和老师们交流了许多。理论和实践证明,课堂改革和自习管理抓得好,就能创造优异的成绩。

我们强调课堂杜绝满堂贯,是有理论依据的。学习金字塔表明24小时知识有保存率讲授5%、阅读10%、展示30%、讨论50%、练习75%、向他人讲授90%。讲给他人听,加强小组合作探究,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我们对比一下老师们的成绩再反观我们的课堂。再也不能做那些出力不讨好、“毁”人不倦的事情了。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课堂改革的要求是师生之间都在共同学习、教学相长,都是奔腾不息的长流水。

的确,我们有些老师总结了解许多的题,总结了许许多多的水,上课倒水的姿势也十分优美,可学生会问你,你知道我需要什么水?你知道我需要多少水吗?所以,课堂教学应该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

今后,我们的课堂要关注三个标准:组织方式是否灵活;活动方式是否全面;认知方式是否深刻。

面对课堂改革,政策提出要求后,校级领导要思考如何?中层领导要思考如何如何?到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应该越思考越细。层层分解,直到问题解决。

面对改革,我们工作要多看看头顶,明确改革的方向;多看看脑后,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多看看眼前,把握当前的状况;多看看手心,审视自己的能力;多看看脚底,保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建设教育排头兵的任务将我们推向了风口浪尖,面对高考综合改革,我们希望全体寿中人能达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我们共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营造向好、向上、向善、向美的工作氛围,构建团结协作、美美与共的和谐局面。通过我们的努力,相信寿中的未来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