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郝璐
摘要:共青团员意识是团员在观念上自觉形成的区别于一般青年的意识,是其在团内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新时代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有助于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能够更好地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部分团员存在共青团员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与新时代对共青团员的要求存在差距。本文针对当前在共青团员中存在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学习自觉性不强、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深入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从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等方面提出增强共青团员意识的路径建议。旨在为团组织提供参考,助力团员成长,推动共青团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共青团员意识;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在组织和开展青年活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青年活动当之无愧的主阵地。共青团员无疑是当代青年发展与创新的代表,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每一位共青团员都必须增强团员意识,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这样才能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上作出积极贡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共青团事业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更加激烈,因此,培养当代共青团员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使其深入人心并引导当代青年的现实生活,在此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共青团员增强团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共青团员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团员思想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态势也越来越明显,互联网不良文化对青年思想的冲击也在不断加深,导致很多共青团员存在着理想信念淡化,对共青团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认识模糊,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前途迷茫,过分追求自我,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冷漠等不良现象。
(二)部分团员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蓬勃发展,网络带给青年人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越来越强,共青团员停留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但大多数团员把时间都花费在了网络游戏、短视频等娱乐消遣上,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的时间却很少。“青年大学习”是团中央发起的一项面向广大青年的学习行动。在全团范围开展学习行动,是促进广大团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共青团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共青团组织推进从严治团的重要抓手。但部分团员青年还不了解“青年大学习”行动,一些团组织在开展“青年大学习”的行动上还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导致“青年大学习”行动在认识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存在着学习成效欠佳的情况。
(三)部分团员社会参与度不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有助于增强共青团员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共青团员自觉地将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社会责任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但当前,部分共青团员参与社会活动的自觉性不高,对热点问题漠不关心,对社会公益缺乏热情,对社会活动的参与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因此出现了沟通交流能力弱、团队协作能力差的问题,在对具体事情的决策中缺乏果断性和自制力、目标不明确,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二、共青团员意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部分团员和青年深受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当代青年很轻易就能够接触到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其中不乏一些来自西方的宣扬追求自我利益至上的腐朽的价值观念,这种非主流价值观念形成的不良社会思潮在互联网的加持下通过影视剧等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广泛传播,更容易让青年接受,显著影响了当代青年人尤其是共青团员的价值选择。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传统意识形态往往采用正面宣传、理论灌输等相对单一的传播方式,这也从侧面增加了主流政治价值观传播普及的难度,使得不良社会思潮对共青团员价值观的影响更甚。
(二)部分团员和青年深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当前,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当代青年尤其是共青团员作为社会关系中较活跃的一个群体,身处其境,在教育、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使得部分团员和青年产生很大的焦虑情绪,这种情况对其社会责任感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部分团员和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比较薄弱,他们更多注重的是自身发展,而不去考虑为社会做贡献。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特征深受社会大环境和自身特点的影响,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更多的源于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竞争压力的增加、利益诉求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
(三)部分团组织开展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比较陈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这对团组织的思想引领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团员希望团组织能够在活动的组织形式、理论学习趣味性的提升上有所创新,但据调查,一些团组织依旧延续老旧的团日活动模式,这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团员对于团日活动创新的需求了。因此,团组织要思考和研究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来引领新时代广大青年团员的思想。
三、增强共青团员意识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是奋进的时代,是激情澎湃的时代,广大团员要强化团员意识,始终铭记自身团员身份、深知自己是先进青年,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努力彰显团员的先进性。只有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有效增强团员的政治意识、组织意识和模范意识,进而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使其在引领当代新青年中发挥表率作用。
(一)加强队伍建设,筑牢团员和青年意识。在新时代,要强化共青团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更新思想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把“单向灌输”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主动服务”,要激发团组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干部切实为青年群体服务。一是要提升干部队伍的宣传技能,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工作研讨,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功底、较强专业素质的优秀网络新媒体工作队伍,为筑牢共青团员意识增强保障。二是要强化交流协作与实践锻炼。在不同团组织之间建立工作交流协作机制,分享成功经验、统筹安排重要任务,并携手推进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三是要畅通沟通渠道,如可建立团组织宣传工作交流微信群,在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宣传纪律基础上,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加强沟通联系,真正做到能联系、常发声、起作用,引导团员和青年远离不良社会思潮,共同参与团属媒体建设,在身临其境中筑牢共青团员意识。
(二)创新活动形式,提升团员和青年意识。团建工作应紧跟青年的步伐,无论青年身处何方,团建工作都应延伸到那里。为了巩固学习根基、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推动“青年大学习”行动在企业中持续深化并取得显著成效,一是要强化带动引领,采用线上线下协同推进的方式,切实增强团员青年参与“青年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为坚实基础,精心组织新时代共青团员开展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活动。引导青年团员深入研读经典著作,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筑牢思想根基。三是积极邀请身边的老党员担任指导老师。这些老党员有着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政治素养,他们能够以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团员和青年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深入浅出地阐述这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使得广大团员和青年增强对党的理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四是要借助青年人身边的优秀典型来解读“热词”。通过组织先进典型分享会、线上交流活动等形式,邀请这些优秀青年代表讲述他们对“热词”背后深刻内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相关理念。同时,鼓励广大团员和青年以他们为榜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自己对社会现象、热点话题的思考和见解,引导青年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启迪智慧。让青年在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方向,为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丰富活动内容,巩固团员和青年意识。在新时代,团组织要主动适应新形势下青年思想引领工作呈现出来的新常态,组织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团员和青年主动参与进来,感受到团组织的温馨与和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团员意识得到巩固。除了创新性地开展理论学习类活动之外,一是要组织更多的实践锻炼类活动,让广大团员与青年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红色基地参观等活动中来,让团员在服务社会、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和使命感,践行共青团员的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二是要组织丰富的文化体育类活动。通过开展体育竞赛、演讲朗诵、文艺表演等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团员的身体素质,还能增强团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团员在展示风采的同时收获友谊、展现自身的活力与朝气。三是要组织各类组织建设类活动。通过团支部建设与交流、团员民主评议与考核、推优入党活动等形式,激励广大团员和青年不断积极要求进步,增强先进性意识和政治责任感,同时也激励团员在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各方面做出表率。
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紧紧围绕“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持续深化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团员始终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在各级团组织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教育形式,切实提升团员和青年的意识,增强他们对共青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团员和青年牢记政治责任,勇于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助力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建功新时代。同时,充分利用好“青年大学习”这个平台,让广大团员和青年成为传承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践行者,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范瑞泉,谢曼华,张凯.新时期团员青年思想状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期刊,2007.11
[2]调查研究要深入人民[EB/OL].
https://www.sohu.com/a/256938503_100199423.
[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文)[EB/OL].https://www.sohu.com/a/240033207_731558.
[4]卢彤菲.群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支部建设路径和载体研究[J].科教导刊期刊,201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