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日报报业集团 程洪芸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更加注重理性思考与观察分析,受众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事实之上,透过现象探求本质,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将互联网思维引入新闻采写,系统全面地解剖新闻事件,解构内在关系,还原事件本相,既是受众之需,亦是时代之求。
在实践操作中,互联网思维导引新闻采写的路径有哪些?
一、记者与受众角色互换,寻求供需换位互联。
具体说,就是记者自觉主动设置疑问,把事件剖开,把新闻的“幕布”掀开,把新闻背后的所谓“内幕”展示给受众,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和好奇心理,以二元互联抵达双向互通。
比如《临沂日报》发表的《长城汽车落地临沂的战略考量》这篇经济观察稿件,就是采用了互联互动的呈现手法。长城汽车落地临沂,是临沂第一家整车及配件组装基地。对于这样一家巨人企业进驻,当地人十分关注,同时也有一肚子的问题要问。那好,记者设身处地,提前设问,以《长城汽车落地临沂的战略考量》为题,设置了“长城三问”:一是长城为什么来?二是临沂为什么要?三是“双飞燕”如何飞?三问三答,事件的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就十分清晰了,受众看起来十分解渴。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媒体,媒体传播内容的重心正在由单纯信息传播向观点传播转移。记者与读者的角色互换,体现出新闻强烈的服务意识,同时也是媒体转型的关键一步。
二、“拨拉”清两个关系,实现“左与右”的平面互联。
把看似无关的事件,通过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有机地关联起来。这种关联,实际上就是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以普遍联系的辩证法,对相关事件的内在联系作出深刻洞悉与深度观察。
一是拨拉逻辑关系。“沿着高速看沂蒙”栏目稿的采写,经常要面对多点采访,却难以找到一个主题贯穿的窘境。笔者在采写《产城融合拉动湖光山色之变》时,兰陵县西部的尚岩镇位列采访名单之中。镇里安排人陪着记者,沿着会宝湖跑了大半圈,先看了会宝湖边的一个新社区,又到了兰陵铸造小镇。几个地方,几个事儿,风马牛不相及,似乎根本都搭不上边。
采访回来后,经过分析梳理,反复琢磨采访素材,这几个采访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样的?新城、小镇和生态会宝湖,三者本质上是什么关系?梳理发现,三者是相伴而生的,互为有机的联系体。铸造小镇和新社区正是产城融合的结果,不仅二者相得益彰,还反过来推动了湖水污染的治理——这样也就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找出了主题和立意,即:产城融合拉动湖光山色之变。
二是拨拉因果关系。采访《福禄村159户农民挂锄当网红》时,村支部书记很骄傲地谈到了农村电商发展的不错。农业托管不新鲜,农村电商也不新鲜,但通过拨拉二者的因果关系,托管的重要性及独特的新闻性就突显出来了,二者的因果关系是这样的:以前农民忙着种地,是心无旁骛的,但由于实行种植托管,给农民腾出手来发展电商,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了一条初级产业链条,也实现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这样,它的典型意义就有了。
实践证明,解构关联事物之间的关系,符合读者对事实本相的求知欲,而这种解构,则必须建立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三、“吃透两头”,实现“上与下”的立体互联。
“吃透两头”虽然是个老话题,但却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模式。记者要记录时代,更要解读时代,解读时代的样本,体现出媒体能力和记者水平。这种媒体能力,受益于“吃透两头”。
“吃透上头”,是指记者要学习、领会、吃透中央有关的理论、政策、方针、战略、规划、工作安排等,把自己的理论视界提高到一定的高度,高灯下照,其光自明,记者看问题的认识高度自然就上去了;“吃透下头”,就是记者对报道对象和报道内容的了解程度,这需要记者深入基层,扎实采访调查了解新闻事实,入“深水”,抓“活鱼”。通过“上下两头”的贯通结合,对二者进行有机地挂钩,就可以找出大政方针在本地具体实践中的“落点”,以思想观点统领新闻事实,以新闻事实阐释思想观点,让稿子“立”起来,让稿子厚重起来。
去年获山东省好新闻奖的《一缕好空气,卖了十万元》,就是记者“吃透两头”实践的验证。
这稿子立意的思想支撑和理论依据是这样的: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大背景下,碳汇经济为山区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在一个碳汇交易签约仪式上,山东蒙山脚下的“一缕”好空气,卖出了十万元。正是有了这个大背景,才确立了这条新闻的高度和新闻价值。在寻找新闻切入点时,记者选取“一缕好空气”这个小切口,切入碳汇经济中的碳排放权交易这个大主题,做出了一篇出彩的新闻。
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记者在沂水县采访中发现,地处偏远山区的道托镇塔坡村,以一种别具一格的美,诠释着美丽乡村的内涵。由此,确定了“沂水塔坡,珍藏乡村的美”的采访主题,通过“外观——内观——内涵——总结”层层递进、深入挖掘的采写手法,抓到了与众不同的“角度”——塔坡村的美之所以别具一格,美在其个性独特的文化气质。从而总结出了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美诠释: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免不了用“未来”定义“美丽乡村”,或许有一天,也可以用“美丽乡村”定义“未来”。
此文在2023年5月8日《临沂日报》头版刊发以后,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尤其是在“临报融媒”公众号阅读次数达到21827次。据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公维祯反馈,截至到2023年7月8日,已经有20多个县内县外的村“两委”负责人带队前来参观学习。
试想,如果记者没有“吃透两头”,是不可能精准找到这条新闻的“落点”的。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在新闻宣传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