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 张文霞
摘要:我国经济水平和我国医院企业的快速发展,党建工作是主要工作之一。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企业的党建工作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与普通私营医院企业相比,医院企业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和经济特征。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实体,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调节作用。而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它们有实力自主经营、盈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医院企业;党建工作质量;控制措施
引言
医院企业党建工作虽然不是新的课题,但新形势下它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市属医院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医院企业的全面领导,积极探索医院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勇于改革、不断创新,将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治理和医院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医院企业治理效能,从根本上提升医院企业党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期医院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事物不断涌现。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所有部门都在逐步从发展目标转向创新发展,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为国有建设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这些机会出现在以下领域。首先,不断增加的社会变革趋势大大促进了创新时代的到来。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在等待的,也是国家逐渐强大起来的重要标志。因此,党中央积极制定支持医院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医院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改革注入了新的视野,促进了党建工作思路和方向的优化和协调。其次,科技创新促进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吉刻、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以各自的特点和资源将信息带给人们。这是拓展医院企业党建工作平台,推动医院企业党建工作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一次宝贵机会。这对于提高医院企业党建工作的效率,加强医院企业党组织与职工的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动医院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1、强化责任制落实
抓党建必须抓责任制,抓责任制必须抓责任人,抓责任人必须抓第一责任人,落实到各级书记身上,落实到各级党组织。要在进一步明确责任上下功夫,探索建立责任清单,使基层党建责任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要求,做到谁的责任谁担。要贯彻落实从严治党和党建工作责任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及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履行自身职责,发挥党员表率作用,强化管党和治党,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问题的解决。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的责任清单,压实责任,将党建工作纳入各级组织绩效考核中,发挥考核评价作用,突出党建评优选先。
2、坚定理想信念
将理想信念教育、党性锻炼作为党员日常教育的必修课,特别是要根据党员干部实际工作和思想状况,进一步细化具体内容,推动党员干部将政治信仰融入感情之中、内心深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遵守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3、加强医院企业发展战略与党建工作的结合
医院企业发展战略是医院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党建工作应该与医院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确保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医院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考虑到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将党建工作纳入发展战略,并按照战略目标开展具体的党建工作。与此同时,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医院企业务必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的思想,将党委的思想融入医院企业发展的过程之中,用党委的理念去引导医院企业战略的制定,将党委的各项战略部署落实到医院企业的战略部署细节之中,将党建工作与医院企业发展战略工作全面结合,确保医院企业发展战略的正确性和时效性。
4、汇聚医院企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深入践行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是柴里煤矿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重要内涵。在实践中,柴里煤矿从搭好“连心桥”入手。每月坚持矿班子成员开展“双十”联合接访,创新实施“信访+N”稳定体系,有效化解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定期召开民生座谈会、工会主席对话会,开通“网上评价平台”,常态化开展党代表巡视、职工代表专项巡视,畅通职工诉求渠道,及时办结合理诉求,营造了和谐劳动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医院企业党建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构建并完善党建工作责任机制,医院企业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助推医院企业高质量发展。唯有如此,才可以充分体现出党建工作效用,使医院企业在寻求稳步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思想与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文斌.新形势下医院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对策[J].活力,2021(21):51-52.
[2]贾蕊.燃气医院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现代医院企业,2021(01):62-63.
[3]王凤云.国企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区域治理,2021,(13):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