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津市财政局组织召开的财政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评审会上,专家评审团对涉及金额10亿元的15个财政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进行了现场点评、全面审核,最终有2份报告被评为“优秀”等级,10份报告被评为“良好”等级,3份报告被评为“差”等级。该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对使用财政资金绩效好的部门,我们在编制下年度预算上给予增加或优先考虑,对于绩效较差的部门,予以调减或者根据财力水平排后考虑。”今年以来,该局聚焦预算绩效管理扩面增量和提质增效,深入推进“绩效管理提升年”行动,将绩效要求贯穿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切实发挥绩效管理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推动绩效管理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推动了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制度+预算”促进管理规范。一是建立“1+N”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1”是指《河津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N”是指针对预算绩效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及考核、结果应用等关键环节,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办法、操作规程,确保“工作要求推进到哪里,制度就建到哪里”。二是推进绩效管理与预算安排深度融合。
坚持“无目标,不预算”,将部门预算编制与预算绩效目标申报同布置、同申报、同审核、同批复、同公开,所有预算单位均需编制整体支出绩效目标,除人员类和公用经费类项目外,其余项目均需编制绩效目标,并把500万元以上项目事前绩效评估作为项目入库刚性约束,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
“框架+模板”优化指标体系。一是打造绩效管理“标尺”。通过全面梳理、广泛归集和分类提炼,结合评价项目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设定了覆盖63个部门的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预算绩效指标标准体系,均可嵌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二是统一文本规范,在总结以往绩效评价报告常见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河津市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参考模版)》等参考格式,为评价人员提供范例,确保文书规范、要素齐全。
“自评+重点”增强评价质效。一是推动单位自评全覆盖。截至目前,从严审核项目绩效目标2987个,退回复审率80%以上;完成65个部门整体绩效目标审核工作,实现部门整体绩效目标全覆盖。组织安排预算部门(单位)自评项目579个,财政部门抽评项目15个。二是财政重点评价持续加码。从社会关注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民生类项目中,选取15个进行财政重点绩效评价,评价规模10亿元。
“监控+应用”强化管理效能。一是加强绩效监控。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双监控”,完成绩效运行监控项目1516个,及时向部门反馈问题,督促部门及时纠偏,校准方向,改进管理。二是加强结果应用。坚持预算资金配置向高绩效领域倾斜,对使用财政资金绩效好的部门,在编制下年度预算上给予增加或优先考虑,对于绩效较差的部门,予以调减或者根据财力水平排后考虑。根据绩效监控评价结果,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核通过,调减项目预算17个,调减一般公共预算资金8513万元。
“培训+第三方”提升报告质量。一是开展精准培训。详细了解部门短板和需求,牵线搭桥引进业内专家,分领域、分部门、分阶段开展业务培训230人次,让预算部门和单位全面掌握各项规章制度,熟练运用各项操作方法,推动财政预算管理提质增效。二是强化第三方机构管理。按照“能上能下”原则,通过过程跟踪、专家评审、整体考核等方式,不断规范参与财政重点评价的第三方评价行为。对于考核情况优秀的第三方机构,下年度将优先委托业务;对于考核情况不佳的第三方机构,下年度将禁止参与委托业务,并与付费情况挂勾,避免“花钱买好”现象。(组稿 席建军 通讯员 张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