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学院 郝亚妮 林煜淇
殷墟博物馆是集中反映商周传统历史文化和地方民俗文化的场所,随着技术进步,博物馆观众结构日益多元化,对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信息可视化设计作为近几年新兴的领域,可以将复杂的文字语言转变为视觉语言,提高信息的读取速度和读取效率,为博物馆的信息展示带来新的发展方向。数字技术为信息可视化设计带来更多的展示媒介,使信息可视化趋向于动态化、互动性发展,提高了视觉信息的趣味性和功能性,满足更多观众的信息需求,对我国博物馆的文化知识传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是基于数字化背景下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以历史类博物馆信息展示为研究主体,运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字化展示媒介,解决博物馆信息展示复杂琐碎的问题,让观众在博物馆享受到更好的视觉体验。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用户研究法、归纳总结法,从历史类博物馆与数字技术下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出发,打开了历史类博物馆信息展示的新视角。以殷墟博物馆为例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选取不同类别的信息,使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和展示媒介,形成有关历史类博物馆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具体作品,希望可以为其它博物馆的信息展示提供借鉴与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数据的大规模增长,信息的传递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信息可视化顺应时代潮流出现,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促使信息的传播渠道被拓宽,在对信息的感知方式上,信息可视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聚焦视觉传达领域,信息可视化设计也得以迅速发展。这种简洁美观、便于理解的信息表现形式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艺术化的表现方式使复杂理论或抽象信息更加容易被接受。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得以蓬勃发展。据统计,全国文物机构藏品5089.1万件/套,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4319.09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84.9%。由此可见,我国文物总量极大,其蕴藏的文物信息也繁冗庞杂,观众很难直观、便利的理解如此多且杂的文物信息,这就需要对文物信息再次进行筛选和诠释来帮助观众无障碍地理解、接纳文物信息;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不仅应该研究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更要研究如何展示和传承这些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物信息。“让文物活起来”,文物需借今人之手才能“说话”,推动文物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共识。课题正是基于对这一现状的思考,探索如何在视觉设计实践中实现对殷墟博物馆文物信息进行有序化和优质化的架构,让观者在视觉体验中真正认识领略商周文化之美,从而启发观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共鸣。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国内外众多历史博物馆都将文物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保存,实现了藏品数字化。这种技术不仅有助于文物的永续保存和利用,还为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中国,许多博物馆都采用了信息可视化设计来丰富展览形式和提升观众体验。例如,故宫博物院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了“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概念参考模型”(CRM-ACA),并建立了包含52000余个词汇的“中国古代可移动文物叙词表”。这一设计使得文物信息检索更加简单直观,观众可以通过点击任意节点,沿着延展路径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索,发现文物之间的隐秘联系与共性。故宫还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实体展览进行数字化处理,观众可以在线上浏览故宫的珍贵文物和展览内容,实现足不出户的“云观展”。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珠海市四维时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了国际多项先进技术,对博物馆的建筑及周边区域外立面进行三维数据采集。通过三维动画、VR、3D等沉浸式手段,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漫游这幢百年建筑,深入了解其承载的百年沧桑历史。三星堆博物馆推出了“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VR沉浸式探索体验。这一设计让观众有机会亲历遗址的考古现场,以最全面、最生动、最真实的方式参观体验三星堆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展览中采用了8K拍摄和AR动画特效等新技术手段,超清晰、更流畅、更生动地呈现国博珍藏。例如,在展示错金银云纹铜犀尊时,通过三维动画展示其使用方法,并复原伏羲女娲像立幅的重点部分,最大限度地还原文物自身的样貌。这些博物馆通过数字内容可视化设计,不仅丰富了展览形式和内容,还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和参与度。这些创新的设计和技术手段,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殷墟现有的文物展示区陈展面积不足1500平方米,展出文物仅500余件,只占殷墟文物总量的极少部分。大量珍贵文物长期存于库房,未能得到展示。正在展示的内容依旧未从传统的器物、遗迹展示形式脱离出来,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数考古工作成果尚未纳入展示之中,导致游客难以全面了解殷墟文化的丰富内涵。殷墟博物馆的展示形式以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感。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难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和兴趣。在数字化、光声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方面,殷墟博物馆还存在明显不足。文物没有“活”起来,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殷墟博物馆中的应用可以丰富了展览形式,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因此,笔者为殷墟博物馆提出以下几种建议。
一、文物展示与互动体验
(一)裸眼3D技术:殷墟博物馆利用裸眼3D技术,将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珍贵文物生动呈现,使观众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就能感受到文物的立体感和动态效果。这种技术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使文物在虚拟空间中“动”了起来,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
(二)数字虚拟影像技术:在文物展柜上,博物馆采用数字虚拟影像技术,与静态文物进行叠加,为观众呈现出生动逼真的增强现实视觉效果。这种技术让观众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文物的用途和背后的故事,使文物“活化”起来。
二、甲骨文展示与互动学习
(一)高清投影与互动屏幕:在殷墟博物馆的甲骨特展中,16片实体甲骨配合高清投影大屏和互动小屏幕进行展示。这些屏幕运用了甲骨高精三维模型、高清图像、增强微痕图和灰度图等最新图像技术,将每片甲骨的正反面图像进行对齐,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每片甲骨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二)烛光释字功能:观众可以通过烛光释字功能,体验古今文字的神秘与美妙。这种功能通过数字技术的模拟,让观众能够直观地看到甲骨文字形的演变过程,加深对甲骨文化的理解。
(三)甲骨文互动数字海报:博物馆还设置了甲骨文互动数字海报,观众可以通过悬空操控屏幕参与体验计时趣味答题,测试自己对甲骨文知识的了解。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度,还提高了他们对甲骨文文化的兴趣。
三、沉浸式数字展厅
(一)机械控制技术与声光电展演技术:在沉浸式数字展厅中,博物馆引入了先进的机械控制技术和声光电展演技术,将整个展厅打造出一个以内容为核心、以艺术为呈现的多媒体艺术装置。这种技术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殷商文明的魅力。
(二)数字影像LED屏:展厅中心设置了9组由数字影像组成的LED屏,引入“门”的概念与视觉形象。观众可以缓步探索殷商文明的“大门”,获得独特的视听体验。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观赏性,还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
四、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一)藏品数字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殷墟博物馆将文物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保存,实现了藏品数字化。这种技术不仅有助于文物的永续保存和利用,还为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人工智能算法:博物馆还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甲骨文的字形匹配和智能搜索,为甲骨文研究者提供了全面便捷地获取研究资料的途径。这种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研究效率,促进了甲骨文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殷墟博物馆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展览形式和内容,还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和参与度。这些应用不仅展示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殷商文明和甲骨文化的魅力。
作者简介
郝亚妮(1994.12-),女,汉族,籍贯:河南安阳人,安阳学院,教师,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林煜淇(2000.2-),男,汉族,籍贯:河南安阳人,安阳学院,实验员,学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