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郭奕萍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自“第二个结合”诞生之始,两者一同归属于“两个结合”的这一重大命题框架之内,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强有力的方法论武器。
从“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内核看,两者皆蕴藏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与实事求是的方法原则。“第一个结合”引导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的解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改善民生,实现从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第二个结合”则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民水君舟”等以民为本的思想传统,结合“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助力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完善,不断推动群众路线的充分践行。在“第一个结合”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原则,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并最终带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跃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台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务实传统同样深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之中,其强调的“知行合一”“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天然契合,同样也为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不尚空谈的习惯养成提供了良好的观念基础。可见,两者精神内核的统一,又促进两者相互融通、发展,从而使“两个结合”命题在主要内容上达成一致。
从“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发展历程上看,两者均诞生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第一个结合”诞生于革命年代,并在建设与改革时期得到纵深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解决中国革命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历史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陆续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顺势提出“第二个结合”,这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通过横向对比发现,“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演进历程中的发展条件与发展方向具有高度相似性,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与飞跃;通过纵向观察,“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深化和升华,是顺应时代的理论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目标指向看,两者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始终围绕着实现中国现代化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齐头并进、协同发力。在“第一个结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等实际问题,致力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根本的政治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第二个结合”提供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促使中国共产党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创造出新的实践路径与治国策略,深刻洞察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时,“第二个结合”也能凝聚强大精神动力,驱使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综上,实现现代化发展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共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