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宝怡
情境教学法致力于构建契合学习需求的环境,以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实现情感与认知活动的深度融合。其理念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特性高度契合,有助于推动该课程对学生良好品德与法治素养的培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实施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契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要求课程的改进方向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一是创新课程,构建现代化综合化系统;二是优化教学模式,创设优质情境;三是增强时代性,融合互联网技术和实际案例;四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提升质量;五是融合理论与实践,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充分契合了新课程改革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精心构建的具体情境下,能够积极并主动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高效解决问题。教师所设定的情境并非毫无依据,而是基于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可能遭遇的难题而精心创设,因而具备科学性与实践性,契合教学模式持续优化的需求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内涵。
(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致力于推动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而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根基。
初中阶段的学生概括化观察力高度发展,思维能力趋于成熟,创造力也处于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观察到的相关事例与教师展开交流,另一方面可依据教师在课堂所展示的情境,联系自身观察所得,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认识与见解。
这种基于情境教学法的互动交流模式,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进行梳理、表达,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并进行思考回应。而且,通过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不断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有助于锻炼其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一)立足学生认知,灵活调整情境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丰富情境创设内容对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意义重大。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强调情境创设需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此确保情境的有效性。
首先,情境创设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选取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场景与案例。比如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时,引入学生购买文具、零食等常见的消费经历,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律知识与自身生活的紧密关联,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其次,情境应该是连续的,而且一个比一个更丰富更生动,应该有特写和高潮。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使其在情境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情境的难度和呈现方式。如果学生对某个情境表现出困惑或理解困难,教师应及时简化或重新解释;若学生能够轻松应对,则可以适当增加挑战性。
(二)依循逻辑主线,明确教学目标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时需注意避免本末倒置,应以科学性和理性为指导,将学生情感与具体情境有机结合,让情境为知识引路。
在创设情境方面,首先要注重情境材料的选取。应选择积极向上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案例。同时,情境创设应有明确的主线和清晰的逻辑性。例如,在讲授《促进民族团结》时,可让学生先分享相关事例,教师总结后选取精彩案例让学生表演,并提出引导性问题,最终回归课本。
再者,创设的情境要有明确的目标。情境教学旨在引起学生注意,在无压力负担下获取知识,且要与教学内容和课本同步。比如讲解《法律为我们护航》时,通过列举相关事例讲述保护未成年人的防线,教师要明确案例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整合案例分析课本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并将情境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
三、结语
在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培育学生素养至关重要。情境教学法作为创新教学方式,融合知识与情感,以独特优势搭建起知识与实践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思考深度。通过科学、有效地运用情境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公民筑牢根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简介:
王宝怡(2001.11.24-),女,汉族,河北沧州人,燕山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