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学术总第7894期 >2025-05-30编印

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北海角雕非遗工艺:虚实共存的活态传承
刊发日期:2025-05-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徐子妍  孔令石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对北海角雕非遗工艺进行分析,实现虚拟共存的活态传承是当前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北海角雕产品技艺的复制,通过虚实共存的方式实现活态传承,即保留住传统技艺的精髓,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的技术,又赋予了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动力。

北海角雕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仅展现了北海人民的生活理念,同时通过北海角雕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在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北海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更展现了我国工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工艺发展的历史。通过北海角雕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式以及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核。

一、数字孪生技术

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分析北海角雕的非遗工艺。首先应了解数字孪生技术是指通过数字模拟技术将某一个现实的物体或者是某一技术的过程利用数字信息化的形态进行充分的展现,让人们了解该物体或是该内容的信息化呈现方式。数字孪生技术不仅仅能够展现出被模拟物体的过程,功能以及结构,也可以构建出不同的物理环境,进而使得人们能够对某一些物品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能够方便用户以直观的,灵活的方式认知和探索被模拟的物体或者是某个技术的应用方式,实现对技术的充分传承。在我国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实现对不同传统文化技术的传承与记录,使得传统文化中所涉及的不同技术逐一被保存、被记录,避免传统技术的丢失。

二、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北海角雕非遗工艺的应用

(一)构建角雕数字孪生体系

北海角雕以水牛角为原料,通过选角、削坯、镂空、打磨、抛光、上油等数十道工序,塑造出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虾、蟹、花鸟等海题材的微雕作品,期间技法与下刀的精准度都是讲究。可以采用3D扫描与摄像等技术,对角雕制作过程、角雕半成品及其工具进行高密度建模,还原结构细节、具体实操点、色泽纹理等。利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雕刻工艺程序轨迹、镂空与下刀角度,最后整合3D模型、归纳合成,构建角雕数字孪生建模,形成可追溯、可学习的数字档案。让角雕工艺不再停留在“亲身传授”,观众可通过流程与数据进行“参与”非遗制作过程,甚至可以与数字化的非遗传承(虚拟)进行互动学习

(二)非遗技术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承

基于此,我们可以使用数字孪生技术来对工艺品进行复制,将非遗实物展品与数字孪生体一同展示,观众可通过扫描展示品中的二维码,调取非遗实品的3D模型,查看细节、详细步骤及制作视频。通过3D建模对展品进行360°展示,同时还可以点击观看制作视频,视频观看完时,设计数字孪生工坊,观众可通过手势识别和触摸屏模拟实际操作。结束后可在系统进行实际反馈评分,增加趣味性和教育性。在数字孪生模型的基础上,观众可以通过交互界面设计个性化角雕周边,系统自动生成能雕刻出来的物品,实现角雕非遗的创新性创造、创造性转化。

取其精华,动态数字孪生留存,推动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将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进行单独展出,可进行全息投影还原,例:明代合浦角雕工坊场景,结合数字化的转换与声光效果技术的加持,增加展品带来的文化感染力和文化认同。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可谓是多种多样。人们的审美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变化,北海角雕装饰在风格、寓意以及表现形式上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滋养人们的精神生活,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发展带来美的独特享受,更能够为现代社会增光添彩。北海角雕装饰与数字孪生技术相融合,真正地实现了对北海角雕文物的保护,更展现出了文物的传承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以往在文化文物保护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实共存”的活态传承模式,为北海角雕赋予了数字化时代的生命力。数字孪生技术的赋能不仅解决了技艺断层与市场局限问题,更开辟了非遗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项目名称:挖掘北海非遗特色  擘画数字传播蓝图

类别:艺术学

编号:202313524001X

作者简介:徐子妍(2003.10-),女,汉族,籍贯:江西上饶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院,21级在读本科生,专业:摄影。

通讯作者:孔令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