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 原庆雨
马丁·斯科塞斯作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他的作品常常带有社会批判性,并且使用特殊的镜头语言来进行表现,他的作品通过聚焦美国黑帮生活,社会暴力、宗教和权力等主题来展现人性与道德的复杂冲突,映射了现实社会的结构性矛盾,他在影片的创作方法上使用快速剪辑、流畅运镜和风格化叙事来将个人命运与社会背景进行紧密结合,这让影片既有美学价值又有社会学意义。他独特的视觉风格与叙事手法对宗教、暴力和权力等主题进行了完美诠释,在电影中构建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社会图景。
一、从纽约街头到电影大师
马丁·斯科塞斯1942年11月17日出生于纽约市意大利裔家庭,他的童年是在曼哈顿街区长大,街头文化与天主教氛围交织的童年环境为他的后续电影创作埋下了伏笔。病痛带来的活动限制反而成为他艺术积累的关键契机,这种特殊经历更加塑造出他对电影的执着追求,在纽约大学修读电影专业期间,他通过拍摄多部短片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语言。1969年马丁·斯科塞斯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剧情片《谁在敲我的门》,这是他早期筹划的“意大利—美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影片描写的是人对爱情和忠贞的惶惑和摇摆。影片上映后,为斯科塞斯赢得了很多赞誉,并获得一个小奖——意大利的索伦托国际电影节金笛奖。而在此之前,他还拍摄过一个六分钟的短片《剃须记》, 内容是在影射越战,并获得了取自布努埃尔同名影片的“黄金时代奖”。
在斯科塞斯的职业生涯中,他曾经受到过一位导师的深刻影响——黑格·曼努金(Haig Manoogian)。黑格·曼努金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深刻影响了斯科塞斯,这位导师用独特的方法激发了学生对电影的热情,同时还构建了新颖的认知体系,在传授拍摄技术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将知识传递与自我信念塑造相结合,这也成为了马丁·斯科塞斯创作生涯的关键支撑。斯科塞斯曾坦言从曼努金这里所学的知识远超普通课程。除了电影专业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艺术探索的自主性,这种复合型教育模式的影响体现在创作实践中。曼努金的教学理念不仅局限于技术指导,还通过认知体系建构来塑造学生的独立创作思维。这种教育模式成功解决了创作激情与技术能力之间的协同发展难题。
二、暴力道德与影像革命
此后马丁·斯科塞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剪辑速度快、镜头运动流畅、深入探讨宗教与暴力并将镜头对准社会底层人物。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当属《出租车司机》,这也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主演,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影片运用了昏暗光影和急促的剪辑营造出压抑的视觉效果,配乐的设计加强了角色的孤独感。影片展示了70年代美国社会道德下滑与社会暴力的增加。越战创伤和城市边缘的生存压力导致主角产生暴力救赎的扭曲心理,德尼罗也精准地演绎出了精神的异化过程。特拉维斯实施血腥暴力却被媒体误读为英雄行为,讽刺揭露了社会对暴力的病态认知。影片批判战后美国的社会结构性矛盾,深入探讨了人性暴力与道德困境的复杂交织。对迷惘反叛的时代心理进行了精准刻画。同时将冷漠疏离的风格化影像世界、诡谲复杂的人性与社会痼疾进行批判性的呈现,这都使得影片具有十足的观赏性。对于70年代初的好莱坞电影,人们经常把它们说得很特殊,因为那是“黄金年代,是历史的一个篇章”。
当观众透过角色内核与影像特色去思考影片,便会发现这部影片是斯科塞斯与德尼罗在各自最好的创作年华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影片中伯纳德·赫尔曼的配乐,无论是萨克斯传递出的一份轻盈的慵懒、梦幻的迷离,还是吹奏乐器表现出的一种刺耳的尖锐、急促的压抑,时隐时现地诠释着角色内心涌动着的愁绪与忧虑、不安与迷惘。而纵观70年代的斯科塞斯电影,从快节奏摇滚乐的动感与压迫性,到爵士乐蓝调(布鲁斯)的浪漫与迷幻,各种类型的音乐所展现出的幽微曼妙,也正是那个时代的心理写照。
正如马丁·斯科塞斯在1980年执导了黑白传记电影《愤怒的公牛》,这部电影取材于拳击手杰克·拉莫塔的自传。黑白摄影与快速剪辑将拳击场的紧张感延伸至主角的生活,展现了拉莫塔暴躁性格与自我毁灭的倾向,并且影片深入挖掘了人性的矛盾。宗教符号的不断出现也加强了人物想被救赎的渴望,让暴力故事多了一些哲学味道。电影结尾主角命运的双重性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也彰显出导演对电影的把控力,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让这部片子成为马丁·斯科塞斯创作生涯的重要作品。
三、新好莱坞运动的先锋
在电影流派研究方面,斯科塞斯的作品常常被视为新好莱坞电影的典型代表。斯科塞斯对暴力和道德主题进行深度探讨,赋予了新好莱坞电影独特生命力,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兴起的新好莱坞电影突破传统规则束缚,把揭示社会现实与挖掘人性的创作方向作为焦点,这种时代背景下斯科塞斯作品被视为该流派典型代表。斯科塞斯不但延续类型片基本框架,而且在镜头语言和角色塑造层面实现了突破,这种矛盾性恰好成就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马丁·斯科塞斯另一部值得说道的电影就是《好家伙》,影片中以亨利·希尔堕落为黑帮叛徒的经历为主线,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展示了20世纪中叶美国犯罪组织的权力架构与运行机制,快速的剪辑与流畅的运镜手法将黑帮奢靡暴力具象化,这种视觉构建勾勒出了完整的黑帮生态,突破了类型片直指人性贪婪的本质,影片通过黑帮文化精细地描摹出权力与金钱对人性的腐蚀效应,借助亨利·希尔的沉沦史撕开了美国梦表象下的阴暗现实,多重叙事技巧交织形成暴力美学体系,将个体在体制化犯罪网络中的异化过程升华为具有普遍警示意义的哲学寓言,双重维度的构建展现出犯罪世界的残酷规则,解构了浮华社会背后的病态逻辑。
四、电影艺术的守护者
马丁·斯科塞斯作为导演,通过作品和公共言论凸显了电影艺术的核心价值,他不但推崇经典影片而且研究电影史,这对促进文化传承很关键,并且深刻影响了该领域的发展,他不仅是杰出的导演也是电影文化的坚定守护者,他持续呼吁关注电影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不仅支持新锐导演进入影坛,还亲自指导多位青年创作,比如担任《无间道风云》的监制。
他也常常被年轻人所展示的创作构想所激发热情,他也倾力引导这些作品,这些作品所承载的共同创作痕迹也令他倍感珍惜,学生能突破他的预期也就成为了他的自豪源泉,斯科塞斯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艺术传承的双向价值,他也期待在未来自己的理念可以在他人的作品中得到隐性延续,这种潜在影响促使他持续反思电影与人性本质的深层关联。长期的投身新人培育工作也使他的理解维度不断拓展,逐渐沉浸于探索人文意义的创作内核之中,电影艺术的核心魅力也可能正体现于此。
五、结语
马丁·斯科塞斯在电影创作中通过融入暴力美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使作品兼具美学价值和社会学意义,他凭借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与卓越才华,运用暴力美学深化电影内涵,将艺术形式转化为重塑现实维度的情感镜像,在探索中实现艺术形式与批判功能的统一。电影作为洞察人心的艺术载体,需要执掌镜头的勇气。马丁·斯科塞斯就是“以镜头为刃,剖析社会万象”的典范。这种创作特色使电影成为兼具社会学意义与美学价值的矛盾统一体,最终成就了这位用镜头剖析万象的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