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城区景德桥小学校 程云霞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探索小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育之路,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话题。现就探索小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育之路,我浅谈如下:
一、小学思政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材体系:重复与梯度的双重挑战
现有教材存在主题重复、知识梯度不合理、跨学科融合不足的问题。比如文明礼仪内容在高低年级重复出现,低年级讲抽象的国家制度学生难以理解,高年级对社会热点分析不够深入,且未充分整合其他学科的思政资源。
(二)教学实践:方法与评价的多维困境
教学方法传统,依赖讲授,缺乏互动;资源开发碎片化,教师各自为战;评价侧重知识记忆,忽视情感与行为培养。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参与度低,思政教育效果打折扣。
(三)学生需求:分龄培养的精准定位
低年级(1-3年级)需通过绘本、儿歌、小岗位实践培养礼仪和责任感;高年级(4-6年级)则要结合红色课文、历史剧等深化家国情怀,比如通过《十六年前的回忆》研讨让学生感受革命精神。
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论支撑
(一)整体教育观:打破壁垒的全课程育人
全课程育人强调知识、能力、价值观统一,教师需有统整意识。如语文课《端午粽》,既教语言知识,又渗透传统文化传承;数学课用生活中的除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建构主义:情境与互动的深度建构
通过跨学科情境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如美术课《歌声绘梦》融合古诗、音乐、绘画;小组协作完成“红色基因”互动程序,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设计跨学科矛盾问题,激发学生辩证思考。
(三)教学评一致性:目标导向的闭环设计
教学目标要精准对应思政元素,评价采用课堂观察、作品分析等多元方式,并建立“设计-实施-评估”的闭环。如音乐课《共产儿童团歌》明确集体主义培养指标,通过学生合唱表现评估效果并调整教学。
三、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协同育人策略
(一)学科渗透:多维切入的育人密码
语文:从《狼牙山五壮士》感受爱国,通过《慈母情深》开展家书写作培养感恩。
数学:用扶贫物资分配学除法,用国家发展数据统计增强民族自豪感。
艺体:《黄河大合唱》赏析传承红色精神,美术课临摹古画理解传统美学,体育课融入奥运精神培养拼搏意识。
(二)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传承路径
经典文本用光影剧、AR技术活化,如《囊萤夜读》光影剧、“唐诗里的中国”AR 微课;传统节日开发跨学科项目,端午节诵《离骚》、制龙舟、解粽叶防腐原理;非遗技艺进校园,剪纸、脸谱绘制结合数学对称知识。
(三)时政热点:教育资源的动态转化
纪念日整合多学科开展活动,如抗战胜利日学唱抗战歌曲、制作电子纪念馆、军事拓展游戏;神舟飞船发射设计“太空课堂”,语文写日记、科学做模型、道法讲科技战略;垃圾分类开展数学统计和社区实践,培养公共参与能力。
四、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一)议题式教学:问题导向的思维碰撞
设计紧扣课标、贴近学生生活的议题,如“网络时代如何保护隐私”,采用“导入-探究-交锋-共识”四步法,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培养批判性思维,评价关注参与度和价值观内化。
(二)红色资源:数字化赋能的情感共鸣
开发“VR重走长征路”体验,完成互动任务;建立红色资源库,低年级看动画,高年级用交互系统;开展“云游纪念馆”直播,课后打卡实践,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模式。
(三)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创新融合
构建“劳动价值观-职业认知-生态责任”课程体系,如“校园回收站”运维培养经济和环保意识;与社区共建劳动基地,开展种植、手工艺制作,记录劳动日志;采用“积分银行”评价,关联社会责任学分。
五、未来的发展
(一)AI赋能:智慧思政的创新形态
建设智能资源库,自动生成动画、分类推送素材;分析班级情况,制定方案;开发 VR/AR场景,模拟历史事件和法治场景,提升教学感染力。
(二)家校社协同:全域育人的网络构建
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课程直播、家长课堂、实践预约;联动社区基地,开发 AI 导览课程;建立三方数据共享系统,确保评价真实连续,形成育人合力。
(三)示范推广:优质资源的辐射引领
培养骨干形成案例;转化成果为教材、教具,构建“1+N”联盟,推动优质资源流动,提升整体思政教育水平。我们要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在学科教学中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实践创新等多元元素,构建起“思政为魂、文化为根、实践为翼”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将思政教育、文化传承和实践创新巧妙相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让学生在多元活动中厚植文化根基,锻炼实践能力,为新时代教育绘就了生动画卷,彰显了学校在育人模式上的创新与担当,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总之,探索小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共育之路是一项充满挑战却意义非凡的事业。让我们以学生成长为圆心,以课程协同为半径,画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最大同心圆,培养阳光自信、奋发向上的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