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闫丽霞 师亚平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文化传播逐渐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在此发展背景之下,教育与文旅融合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在弘扬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与深化,从而实现文化出海。但是从当下的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其中暗含的问题也十分凸显,导致文化出海存在一定的阻碍,降低跨文化传播进程与效果,制约教育与文旅的深入融合与推进。本文基于跨文化传播中教育与文旅融合的策略与挑战展开分析,旨在从综合视角出发,为当下跨文化传播探究全新途径,保障教育与文旅融合路径更加清晰。
一、跨文化传播中教育与文旅融合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存在差异,产生传播障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语言、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差异,因而导致受众在接触与体验文旅融合产品时容易产生认同障碍,进而难以全面了解当地文化,甚至会产生对抗性解读,降低文化的体验的深度和广度,给文化的综合发展以及传播推动工作带来阻碍。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降低推动效果
随着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持续深入,在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从而在师资力量、文化底蕴等多元角度进行提升。但是从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部分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文化底蕴浅薄,导致文旅融合产品在质量和内容上存在差异,从而降低教学效果,无法在文旅层面发挥应有效力,
(三)传播技术有限,呈现角度单一
跨文化传播中教育与文旅融合需要借助现代技术和大量资金的支持,以此提供长久的发展动力,但是从当下的发展情况来看,部分地区可能由于技术和资金限制,无法有效实施文旅融合项目,而且表现出文旅融合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受众的接纳喜好,从而使得文化产品无法实现文化传承,降低跨文化叙事效果。
二、跨文化传播中教育与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一)强化文化研究,推动地区交流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为文旅融合产品的设计和实施提供坚实基础,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团队,深入挖掘当地文化历史渊源、价值观念、艺术表现形式等,形成全面的文化认知体系,从而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同时推行我国文化,并深化传播效果。
与此同时,为推动教育与文旅的深入结合,当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举办国际文化交流会议、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各国文化学者、专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共同探讨文化融合的路径和策略,为当下的跨文化传播拓展全新的路径。此外,管理人员还可以持续鼓励文化机构、旅游企业与海外合作伙伴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共享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互鉴和合作,从综合视角出发保障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与全面性,进而保障文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文化流动效果
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文旅融合产品质量作为跨文化效果的决定力量,在实际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背景之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确保各地区都能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为跨文化的推进注入持续动力。
在实际管理环节中,管理人员应持续加大对偏远地区和文化资源匮乏地区的投入,进而持续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教育设施,并且在培训专业教师、丰富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实现教育与文旅的双向融合。与此同时,管理人员需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旅融合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从深层次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引导更多资金投入文旅融合领域,全面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文旅融合产品的创新性,保障文旅融合机制的深入发展,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三)提升资金支持,促进技术发展
技术与资金作为跨文化传播中教育与文旅融合中的推动力量,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持续强化文化发展力度,并且积极运用VR、AR等技术设备,从而为文旅融合产品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互动体验。此外,在资金融合路径上,管理人员需要积极结合当地情况与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降低企业开发成本,鼓励更多企业投身于文旅融合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并将当前的文化发展趋势“反哺”给高校教育,实现教育与文旅的动态发展与深度平衡,保障跨文化能够在深化发展中实现路径创新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传播中教育与文旅的融合机制作为当下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不仅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同时也能提升传播效果,打破传播隔阂,实现相互理解的传播目的。但是从当下的跨文化传播情况来看,实施过程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基于此,管理人员需要持续强化地区间文化研究与交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并且在优化资金投入的同时,注重技术融入与发展,从而持续推进文化出海进程,保障教育与文旅融合发展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
闫丽霞(1995.9-),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旅游、传播、国际教育。
师亚平(1987.8-),女,汉族,山西省河津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