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学 孙晋亮
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已从原本的教师讲授模式逐渐转向为以生为本的互动课堂,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致力于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专业的信息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下将基于跨学科融合视角,探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策略,以期通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综合提升。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应用加强学习体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跨学科融合是融合各种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教学策略,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学习,吸引着很多学生的兴趣,但其晦涩的专业术语,往往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跨学科融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从多学科角度对单调的信息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需创新教学方式,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知识融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立认知基础,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多媒体融合,提升知识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认识事物和理解概念时,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实物、图像、动作等直观材料。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将抽象的信息技术概念以动画、视频的方式直观展现,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知识融合,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对信息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信息技术下“神奇的海洋世界”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认识“画图”软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海底世界的纪录片,让学生观察海洋生物的形态、生活环境,并从语文角度,尝试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展示一个使用“画图”软件画出来的海洋生物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角度,分析其色彩搭配,构图等,对比真实的海洋生物,激发他们对软件使用的兴趣。紧接着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软件从打开到关闭的一系列过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软件的模块和功能。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可以尝试亲自打开软件、使用工具练习画画、关闭软件等操作,在实践中感受“画图”软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软件的使用意义,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项目跨学科,提升应用能力
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教学内容,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主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使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例如,在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下“WPS文字处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我的家乡”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关于家乡特色的作品。学生在小组中可根据自身特长进行分工,如学生A网络信息能力较强,可负责使用信息技术收集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特色美食等资料;学生B的写作能力较强,负责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撰写宣传文案;学生C有较强的绘画技能,可以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制作宣传海报;学生D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负责协调小组成员沟通与合作,最后将小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排版完成最终作品。通过项目角色分配,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评价跨学科,提升综合能力
跨学科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例如,在“我的家乡”项目实践中,学生需随时根据自己的任务,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以确保目标达成。在项目成果出来后,学生在小组中还应结合自己的角色,从不同学科角度相互评价,提出新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作品内容。在作品展示环节,小组之间可以进行组评,以投票的方式选出优秀作品。教师可结合优秀作品从语文、艺术等方面,引导学生共同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不足,培养他们的评价思维。在总结环节,教师还应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客观评价。通过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自己、对学习有更深入的认识,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学习主体,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提升他们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得到综合提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实践和探索,优化教学方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能够持续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成长为未来社会所学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