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70岁的王奶奶(化名)因连续12天头晕如坐过山车,被家人紧急送往朔州市大医院。检查结果令全家震惊:老人脑内竟存在5个动脉瘤,最大的动脉瘤位于脑血管分叉处,大小约小拇指指甲盖,且伴有“小葫芦”样子瘤,随时面临破裂风险。
临床数据显示,脑血管分叉处的动脉瘤因长期受血流如“高压水枪”般的冲击,破裂风险远高于普通瘤体。一旦破裂,血液将涌入颅内,40%的患者可能当场死亡,即便抢救成功,二次破裂死亡率超80%。传统治疗需通过栓塞弹簧圈配合支架,手术耗时长达2-3小时,且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易引发胃出血等副作用。
朔州市大医院神经外科团队采用新型瘤内扰流装置WEB为患者实施微创治疗。该装置形似“小伞架”,通过大腿根部血管植入的微导管送达病灶,释放后可即刻阻挡血流冲击,如同在血管鼓包前安装“止水阀”,同时作为“脚手架”促进血管内膜再生,彻底封死瘤体。手术全程借助杂交手术室的DSA血管造影机精准操作,无需开颅,术后无需长期服药。
“传统手术需3小时以上,现在创伤比阑尾炎手术还小。”神经外科负责人王全恒介绍,术中使用的VIA微导管需小心避开迂曲血管,通过6FNavien导管搭建稳定支撑,最终造影显示动脉瘤洞口成功封堵,脑部供血未受影响。
王奶奶术后第二天即可扶墙行走,三天后复查CT显示,瘤内血流明显减缓,“小葫芦”鼓包显著缩小。目前老人精神状态良好,逢人便笑:“以为大病要开颅,没想到几个小切口就解决了,早该来治!”
据悉,朔州市大医院神经外科已构建“防—治—养”全周期服务体系,通过杂交手术室等先进设备实现精准诊疗,让复杂脑血管疾病治疗向“微创化、快速康复”迈进。
(黄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