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教育总第7913期 >2025-06-27编印

山西大学第三届“考古文化月”落幕 六大板块串联文明对话之旅
刊发日期:2025-06-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  在国际博物馆日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交汇之际,山西大学以“鉴往知来,稽古振今”为主题举办第三届“考古文化月”。活动由校团委主办,考古文博学院与山西考古博物馆联合承办,通过六大板块系列活动,为师生打造跨越时空的文明体验。

5月16日,坞城校区渊智园化身考古实验室,开幕式以漆艺展示与汉服表演拉开帷幕。500余名师生参与石器打制、陶片复原、漆扇制作等互动项目:燧石敲击声中重现远古智慧,碎陶拼接让彩陶文明“复活”,汉服体验区衣袂翩跹演绎礼仪之美。中外学子协作完成文物拼图,在动手实践中让抽象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5月下旬至6月初,“文物轻诉故事”讲解员大赛吸引8个学院14名选手同台。选手们解析青铜纹饰美学、阐释科技保护突破,将文物转化为历史叙事。评委从内容架构、语言表达等维度指导,助力文化传播“扩音器”功能落地,让文物在讲述中焕发新生。

“探秘考古馆”活动中,48名学子走进山西考古博物馆,观摩琉璃照壁、史前陶器等文物,并探访科技考古实验室。动物考古揭示先民食谱,冶金考古重现青铜工艺,“传统体验+科技揭秘”的模式打破“挖土修文物”的固有认知,展现多学科交叉的考古新图景。

“行走的博物馆”走进音乐学院与特教学校:在音乐学院,考古学子解读云冈“音乐窟”,师生以琵琶、独舞复刻古代乐舞;在杏花岭特教学校,甲骨文互动、斗拱模型讲解将晦涩知识转化为趣味体验,孩子们通过拓印、沙画感受传统魅力。特教学校校长感慨“教育融合激发无限创造力”。

6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郑媛以“华之印记”为题开讲,剖析陕晋豫彩陶纹饰演变,从安特生学术公案到庙底沟文化“花瓣纹”,揭示“多元一体”格局的史前渊源。讲座以实物证史,深化师生对文明连续性的认知。

本届考古文化月以“稽古”为基、“振今”为向,通过沉浸式体验、科技探索、跨界实践与学术研讨,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当青年在陶片拼接中触摸华夏脉络、在社区宣讲中播撒文化星火,活动正推动文物、遗产与古籍“活起来”,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力量。(黄晶  张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