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学术总第7913期 >2025-06-27编印

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教育变革的影响
刊发日期:2025-06-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吕梦辰

随着以深度求索(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技术迅速发展,中国加速进入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信息化时代。为了在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早在2017年,我国政府就印发并实施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近年来更是进一步加强对人工智能的支持力度。人工智能作为科技进步的标志,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生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教育变革带来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思政教育以建设教育强国。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教育变革的影响分为以下三点。

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算法解构

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依靠权威媒体进行中心化传播,但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正不断重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底层逻辑,尤其体现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算法解构”。所谓“算法解构”,指的是在市场逐利原则指导下,各平台算法优先推荐高流量、娱乐化、碎片化内容,不仅制造了“信息茧房”,而且造成“知识碎片化”和“阅读浅层化”。所谓“信息茧房”,就是指因为平台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信息内容而导致用户接受信息同质化,最终形成封闭的信息环境。而“知识碎片化”和“阅读浅层化”是相互联系的,指的是信息化时代下,各种系统化信息被分割为孤立、零散的知识点以便在各种短视频平台和社会媒体网站传播,从而导致用户对信息侧重于提取而非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降。由此可见,现阶段以营利为导向的算法逻辑造成社会群体的价值分化,这也造成了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要么被层层切割以符合现有算法逻辑,导致理论深度和逻辑连贯性在这种娱乐化传播中逐渐消弭,要么保持自身系统性和权威性,最终由于不符合算法逻辑而无人问津。“算法解构”对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和效果提出了巨大挑战,作为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支配互联网信息传播和人工智能中的算法逻辑,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途径,实现从“被动解构”到“主动重构”的转型,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智能化变革。

二、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遭遇技术性冲击

在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遭遇技术性冲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转向技术互动。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传统思政教育中的“教师—教材—学生”的线性结构被技术解构,这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但是,当代大学生在遇到困惑时习惯于直接问Deepseek等人工智能,无论课程作业、论文写作都依赖于人工智能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第二,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主客体关系转变。人工智能打破了教育者知识权威的垄断地位,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赋予了机器更多的技术功能,这就要求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必须适应主客体关系的客观改变,主动支持学生发挥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必须提高数字素养,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满足学生价值观塑造的个性化要求;第三,人工智能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评价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之所以更加重视结果性考核,一是因为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二是因为技术受限难以进行过程性考核。而现在,一方面从国外传来的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新教育理念早已在高校广为流传并获得广泛认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实现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分析和考核,有利于构建并落实过程性评价机制。

三、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面临重构需求

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重构需求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必须改变内容编排以更加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传统思政教育秉持“教材中心主义”,知识体系呈现历时性编排特征,知识传授比较固化刻板,部分知识已经落伍于时代,不符合信息化时代对知识传播灵活性、实时性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探索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教材内容转化为多维立体知识网络,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找出时政热点、哲学原理、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联系,将三者结合起来以强化教育效果,又或者利用人工智能收集学生思想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教育。

第二,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响应时代要求,增加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四史研究、伦理道德教育等,而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有必要在原有内容上增加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内容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人工智能必然会带来新的伦理道德问题比如“算法正义”“科技伦理”,学生也可能产生诸如“人工智能有没有思想”“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的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应当开设相关课题帮助学生了解算法背后的资本逻辑和推送机制,警惕算法中的意识形态渗透风险,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保护隐私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算法解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教学模式受技术冲击、内容体系需重构的挑战,也迎来智能化变革机遇。高校需主动作为,借助算法逻辑创新传播路径,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利用人工智能构建动态立体的内容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在科技浪潮中坚守育人初心,让人工智能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强大助力,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作者简介:吕梦辰(2002.10-),性别:女,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籍贯:江西上饶市,单位:广西师范大学,职称:学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