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学术总第7918期 >2025-07-04编印

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现状及提升路径探究
刊发日期:2025-07-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天津商业大学党委学工部  王雨薇

当代大学生面临复杂的时代背景,承受来自环境适应、学业问题、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就业与继续深造等多方面的压力,挫折是大学生成长历程中不可避免面临的挑战。大学生在应对压力和挫折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心理危机和极端事件,提升大学生抗逆力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发现,抗逆力水平越高的个体适应能力更强,更能主动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承受并战胜挫折,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抗逆力成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现状,深入挖掘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抗逆力提升路径对于增强大学生抗压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现状

抗逆力也被称为复原力、韧性、弹力或恢复力,是一个动态提升过程,其本质是个体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研究发现,抗逆力能够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减轻焦虑和抑郁水平,并且有助于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及挫折时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和自我超越的能力。个体抗逆力水平越强,更容易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能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从抗逆力的构成要素上看,抗逆力由外部支持因素“我有”(I have)、内在优势因素“我是”(I am)及效能因素“我能”(I can)三部分构成。“我有”(I have)强调一种归属感,是外部支持因素;“我是”(I am)强调一种乐观感,是长期发展以应对逆境的内部力量;“我能”(I can)强调一种效能感,是应对现实逆境的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技巧。

众多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抗逆力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但一些大学生的抗逆力水平相对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人口学因素如年级、性别、家庭环境、是否为独生子等会对大学生抗逆力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年级学生的抗逆力水平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年级的增加,抗逆力水平会有所提高;男生的抗逆力水平整体上略高于女生;家庭环境对抗逆力水平有显著影响,来自城市家庭的学生比农村或城镇家庭的学生呈现更高的抗逆力水平;独生子女的抗逆力水平比非独生子女的抗逆力水平要高。

二、 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抗逆力的因素有很多,大部分学者认为“抗逆力”有其内在结构,是一种由内外保护因素所构成的精神合力,具体包括由内在优势因素和效能因素构成的内部保护因素和由家庭、学校、同伴及社会构成的外部保护因素。

(一)内部保护因素

内部保护因素包括个体的内在优势因素和效能因素,内在优势因素是指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效能因素,效能因素是指人际技巧、情绪管理、目标制定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研究发现,性情温和、态度积极向上、具有高度责任感等特质的学生,抗逆力水平更高;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个体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从而提升抗逆力;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适应力和抗逆力;健康的自尊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自信心和抗挫能力;明确的人生目标能够帮助个体调动自身资源克服心理困扰、增强心理韧性;一个人自身健康水平越好,抗逆力水平越高。

(二)外部保护因素

外部保护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社会等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外部环境,这四者共同构成个体的心理支持系统和积极的人际支持系统。

从家庭因素看,如果家庭中夫妻关系良好且父母能够对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较多的关心和问候,大学生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抗逆力水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抗逆力水平越高。而不良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大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导致大学生心理和情感支持不足,削弱抗逆力。

从学校因素看,学生是否参加社团活动、老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及是否具有正向价值观等因素均会影响抗逆力水平。即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抗逆力水平更高;感受到学校老师较多关注和较高重视程度的学生呈现较强的抗逆力水平,且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与未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相比抗逆力更强;正向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能力培养。

从同伴因素看,同伴关系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个体与日常交往对象亲密度越高越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提升抗逆力。且有研究发现,在抗逆力的外部保护性因素中同伴群体影响最大。

从社会因素看,是否具有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参与兼职及网络互动等因素均对大学生抗逆力有影响。即社会支持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抗逆力;参与兼职活动的大学生抗逆力水平更高;网络互动和网络社会支持会对大学生抗逆力水平产生正向影响。

三、 当代大学生抗逆力提升路径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环境系统,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因此,提升当代大学生抗逆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体、家庭、学校、同伴、社会等各方面协同作用,共同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提升内在品格优势

1.培养成长型思维,拥有积极乐观心态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积极、持续进取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个体更加积极地面对挑战、持续学习和不断进步,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难。研究发现,个体如果具备成长型思维,则会更加懂得寻求他人帮助,抗逆力水平更高。因此,大学生要注重培养成长型思维,拥有积极乐观心态。

2.及时排解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压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容易引发消极情绪,而长期的消极情绪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精神压力增加,甚至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效的情绪管理是增强抗逆力的关键部分,通过认识、接纳和积极应对消极情绪,个体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情绪,从而增强抗逆力。因此,大学生要及时排解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健康素养。

3.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健康的身体可以帮助个体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抗压能力和心理韧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良好作息及积极心态等方面,这些都是构建和提升抗逆力的关键要素。因此,大学生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二)完善外部保护因素,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1.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增进情感联结

第一,开展家校沟通,更新教育理念。高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家长明确家庭对于提升大学生抗逆力的重要性,引导家长参与到大学生抗逆力培养的过程中,形成家校育人合力。第二,增强情感交流,关心关爱子女。家长要勤于与子女沟通交流,关注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并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将父母自身的想法过度强加给子女。同时,父母之间要有意识地改善夫妻关系,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三,学会求助父母,改善亲子关系。大学生要改变自身对父母的固有认知和偏见,意识到父母也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当遇到困难时要学会主动向父母求助。

2.加强学校教育引导,提高自我效能

第一,分层分类精准帮扶,开展主题教育。学校要重点关注贫困生、心理脆弱学生等抗逆力较弱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抗逆力教育,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开展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职业目标和人生意义,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帮助学生建立正向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生信仰与信念。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增强自尊自信。高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抗逆力教育融入课堂,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皮格马利翁效应,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校园活动,并及时给予学生正向反馈和赞赏,提高学生自信心。第三,搭建社团活动平台,激发参与热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者和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提升学生参与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扩展人际关系、展示自我、锻炼能力,提高自身抗逆力。

3.发挥同辈帮扶作用,营造互助氛围

第一,构建支持网络,增强人际联结。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社交媒体平台等广交朋友,同时注意交友质量。第二,善于利用资源,学会主动求助。鼓励大学生树立主动求助的意识,当遇到困难时,要勇于求助、善于求助,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解决自身问题和挑战。第三,树立互助观念,建立朋辈帮扶。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班级等作用,开展线上线下同辈支持互助小组,建立人际联结和信任感,提升归属感;引导学生树立乐于互助的意识,发挥自身优势向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

4.创建良好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归属

第一,推进校企合作,搭建沟通桥梁。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平台和资源,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展示自我,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在社会实习或兼职中了解不同领域和行业,探索自身兴趣,挖掘个人潜力与技能;在接触社会中开阔眼界,拓展人脉资源,找寻人生目标和方向。第二,发挥社工优势,开展关爱服务。发挥社工机构人员专业优势,通过多种方式介入青少年抗逆力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工作方法,评估大学生的抗逆力水平,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组织开展大学生抗逆力培育的团体活动,构建社会工作参与大学生抗逆力培育策略,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第三,营造积极氛围,促进健康成长。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等线上平台加强正面信息传播,开发和提供教育、文化、娱乐等多元化的线上资源,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的网络支持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和加强社会支持服务,构建积极向上、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从抗逆力的内外保护性因素出发,结合抗逆力的构成要素提出抗逆力提升路径:从内部保护性因素层面,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提升内在品格优势;从外部保护性因素层面,完善外部保护因素,强化社会支持系统。总之,要通过发挥个体、家庭、学校、同伴及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形成育人合力,帮助大学生提升抗逆力,实现人生价值,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心理健康教育专项任务项目“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大学生抗逆力的实证研究”(2023YBGX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