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万柏林区公园路小学 赵俊丽
2022年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目标中,明确提到了文化自信。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将文化自信落实到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结合教材我们可以有以下的实践和探索。
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传承红色精神,继承先辈遗志
(一)在写法揣摩中,走进中国故事
《开国大典》是六年级上册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引导学生在重温革命故事中,揣摩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并用该方法写出一段场景描写。在学习前,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的方法,了解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做到情感的渲染。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找出运用点面结合描写方法的段落,学习体会。例如第四自然段,首先从“面”描写了“人们早晨六点就入场了……”,感受到参会的人多,接着又通过对“各个地方的工人队伍”“早早出发参会的郊区农民”的具体“点”的描写,表现出人们当时的参会的热情、见证伟大时刻的激动。通过对比揣摩写法,学生领悟到这样点面结合的描写可以使文章层次感更强,更好地表达情感,突出重点,同时为本单元习作学习打下基础。
(二)在人物品析中,走进中国故事
文化自信来源于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两课的语文要素就是感受革命英雄英勇顽强、毫不畏惧、舍生取义的精神。文章有大量的人物细节描写。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这些细节描写,感受到:面对生死抉择时斩钉截铁的马宝玉,面对敌人时毫不胆怯的葛振林,为了胜利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的伟大牺牲精神。抓细节品析人物精神,是小学阶段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从人物的细节描写走进中国故事,更能直观感受到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
(三)在诗歌诵读中,走进中国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阶段贯穿1-6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诗歌教学要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学习。《囚歌》是六年级下册四单元的综合实践中的一篇诗歌。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理想与信念,提出学习体会人物品质的要求。对于诗歌,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在一次次地诵读、感悟中,了解江姐、华子良、刘思杨等先辈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了解他们“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的政治品格。
二、“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感受华夏儿女的智慧,增强文化自信
(一)在神奇的想象中,了解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是了解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的载体。《精卫填海》《盘古开天》等一个个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呈现在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走进神话,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学生通过复述课文,讲故事等方法,知道了精卫的坚持不懈、盘古的开创精神。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感受老祖宗的神奇想象,体会他们无穷的智慧,以及磅礴的气度和恢宏的格局。
(二)在资料的研读中,感受民族智慧
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讲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孩子们沿着课文中的“梦”,展开资料搜集的实践活动。从“嫦娥奔月”中的神奇,万户利用火箭上天的伟大,以及人造卫星成功发射的奇迹,到现在的神舟十六号飞船的震撼,孩子们在搜集资料和研读分析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创造,感受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制造能力,惊叹于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智慧,自豪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先进!
(三)在文言的品读中,增强民族自豪
课文《扁鹊见蔡桓公》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孩子们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陌生,之前《学奕》《两小儿辩日》都接触过。文言文的学习,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孩子们在学习中,通过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字魅力;通过对内容的理解,知道中医数千年来在人类健康上的巨大贡献。学生在学习中深切感受到中医比西方医学早了一千多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三、“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中华”的决心
(一)千古诗词中,感受古人的志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提到的司马迁,发愤著书,完成《史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文天祥从小立志报效祖国,为国捐躯,写下名句 ,激励了无数后人舍生取义、以身许国;“投笔从戎”的班超,出使西域,威震边陲,名垂千古。孩子们通过对古诗词的积累背诵,讲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知道了什么是国家大义,什么是顾全大局,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自强不息。
(二)历史背景中,走近曾经的少年,坚定自己的志向
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背景资料来学习课文。《少年中国说》就是其中一篇。通过课前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于梁启超17岁时,正在戊戌变法后,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的时候。之所以梁启超会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希望把“少年强则国强”的种子传播遍中华大地,就是要激励中华少年发奋图强,拯救中华,强大中华。孩子们只有深刻了解课文历史背景,才能明白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能走进梁启超的心里,走进文本,进行深度学习。
(三)联系生活实际,立志现在,发愤图强
六年级课文《詹天佑》一课用詹天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造出了中国第一条“人”字形铁路,彻底让西方人改变态度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爱国”。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人字形铁路的特别,了解建成铁路的意义,让孩子们明白了作为青少年一代,一定要有志向、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坚信有我们一代代青少年的爱国奉献,我们中华民族必将永恒地屹立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的是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让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讲好中国故事,为孩子插上理想信念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