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学术总第7864期 >2025-04-11编印

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涌动——“藏粮于技”战略下的再生稻新篇章
刊发日期:2025-04-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华中农业大学 柯文涌 明淇 李林烨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中,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永续发展,既要保障当代人吃饭,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一项旨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凸显我国粮食安全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理念,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健康中国稳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秉承营养优化、资源减量原则,加快推进从生产端向供需两端调控、从单纯做“加法”向统筹“减法”“加法”转变,加快推动食物系统向更加健康、更加公平、更具韧性转型,创造为“藏粮于技”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动力的中国式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藏粮于技”:从传统到现代的跃升

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国内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的“藏粮于技”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大食物观”的提出,不仅丰富了粮食安全的内涵,确保耕地数量和关键技术供给为发力点,有力增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也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赋予了新的责任和路径。它强调食物来源的多元化和食物结构的优化,将视野从单纯的粮食扩展到整个国土资源,涵盖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多种资源。新时代“藏粮于技”的内涵更加丰富,从单纯的粮食向多元化食物转变,从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向包括动物性食物、油脂类食物、果蔬菌类食物、木本粮油坚果食物等大食物转变。同时,粮食的营养和功能也更加丰富,从以淀粉、糖为主要营养向以淀粉、蛋白质、纤维素、微量元素、活性物质等更加丰富的营养转变。

二、新质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引擎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概念,强调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实现生产力的跃迁。在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体现包括:(一)生物育种技术的突破:通过基因编辑、生物组学等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满足国家对粮食安全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三)新兴食品产业的发展:细胞培养肉、植物蛋白肉等未来食品的出现,不仅拓展了食物来源,也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提供了新的思路。(四)耕地质量的提升:通过精细调查与监测、精准评价、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技术,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水平,实现“保、育、用”协同推进。

再生稻的成功,不仅是新质生产力在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更是“藏粮于技”的有力证明。它通过充分利用水稻再生的特性,实现了(一)资源的高效利用:无需重新插秧,节约了种子、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二)环境的友好保护: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三)产量和效益的提升:再生稻因为有两次收割,亩产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然而,再生稻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长期以来,再生稻存在产量低却不稳的问题,特别是在机械化收割普及后,收割机对稻桩的碾压,导致再生芽的萌发受到影响,再生季产量显著下降。华中农业大学再生稻科研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潜心研究,取得了显著的创新成果:(一)研发专用收割机:通过降低履带宽度和增大割幅,减少了收割机对稻桩的碾压,提高了再生季产量。(二)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设计的再生稻收割机,可使碾压率降低16.2%,再生季增产23.9%。(三)筛选耐碾压品种:通过大量的试验,筛选出再生能力强、耐碾压的新品种,为再生稻的推广提供了保障。(四)优化栽培技术:通过降低留桩高度、加强病虫害防治、优化水肥管理等措施,提高了再生稻的稳产性和高产性。

总之,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水稻生产模式,其发展潜力巨大。据估算,中国潜在再生稻种植面积有500多万公顷,按再生季产量每公顷4000~6000公斤计算,全国每年可增收200亿公斤以上稻谷。

三、构建新型体系,保障“藏粮于技”战略实施

为了确保“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再生稻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一)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机收再生稻技术研发、再生稻育种和专用收割机研发。(二)完善惠农补贴:提高农民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三)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再生稻米的市场竞争力。(四)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专业化服务,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再生稻。在政策的引导和科技的支撑下,再生稻的种植面积有望进一步扩大,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因此,为了更好地践行“藏粮于技”战略,需要构建新型立体体系:(一)构建新型食物安全体系:包含数量、质量、营养、结构等要素,提供全面的食物安全保障实现,藏“技”于安全。(二)构建新型大食物科研支撑体系: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科技计划,强化有组织科研,实现科技力量统筹协调,为大食物生产注入融合力量,实现藏“技”于科研。(三)构建新型知识储备体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储备水平,提升各大食物领域参与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现藏“技”于人民。(四)构建新型科技管理体系:构建科技管理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科技政策体系,确保管理精准高效,实现藏“技”于管理。总之,“藏粮于技”战略,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